《行读中西的人文课》|樊阳人文行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信息来源: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2021/11/5


2012年在北京西山会议期间向杨老师介绍人文讲坛


樊阳的教育文化长征

文 | 杨东平


樊阳极具创意地解决了三个教育问题:一是打破教学内容的限制,以经典阅读和讨论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从而把语文课变成了人文教育;二是打破时空限制和学科壁垒,将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作为教育资源,让阅读、讨论、写作有机结合,创设了人文行走的综合教育方式;三是打破学生年龄与年级的限制,通过书院制、拼板学习等方式,发挥混龄学习和小组探究学习的优势。


樊阳老师脖颈不适仍坚持教学


樊阳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不一样的是,从执教之初,他就在常规教学之外模仿孔子杏坛开讲,此后,发展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系列阅读讲座与人文行走。这场长达28年的行走,用行动阐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终极内涵。他成了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第二届全人教育奖获得者,有诸多荣誉。但对樊阳而言,他的幸福和痛苦,都在教学过程之中。


在中学课堂中展开的,是应试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持久较量。这场实力对比极不相称的拔河,更是一场刻不容缓的救赎。他眼看不少学生的自信和兴趣过早地被应试教育毁灭,所谓“学渣学霸不过都是学奴”,他与生活战斗,与应试教育抗争,克服了谋生的压力、生活的痛苦与茫然,战胜自己、战胜生活、战胜命运。他用事实证明这样简单的道理:热爱读书、会思考的孩子,考试也不会差。他带过的十几届毕业班,每届都是年级第一、区市名列前茅。他同时证明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坚守人文教育的理想并不是天方夜谭。在他的讲坛中,学习不再是为了应试,让学生发现自我,能够“独立思考、真诚表达”成为教育的目标。


樊阳人文行走受到公益界关注


以语文教育为阵地,这是一场重塑母语教育、艰苦跋涉的千里长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以考定学,以考定教”,曾经生动活泼的语文与悠久博大的传统相隔绝,与生活和世界相割裂,变得僵化刻板、程式化和碎片化,与人文教化无缘,许多中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厌恶远在数学之上,这不啻是文化和教育的悲剧。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挣脱,秉持的是教学自由、思想自由的理想。他坚信中学教师必须拿人类文化最顶尖的部分——文学文化名著来滋养年轻的心灵,才不致教出文化的侏儒。人文教育应该在共同阅读中促进心灵的成长,自主和批判性地阅读世界,使学生成为能够推进社会进步的合格公民。樊阳极具创意地解决了三个教育问题:一是打破教学内容的限制,以经典阅读和讨论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从而把语文课变成了人文教育;二是打破时空限制和学科壁垒,将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作为教育资源,让阅读、讨论、写作有机结合,创设了人文行走的综合教育方式;三是打破学生年龄与年级的限制,通过书院制、拼板学习等方式,发挥混龄学习和小组探究学习的优势。


樊阳人文行走:学校在窗外,他人是老师,世界是教材


今天看来,这种打破和创设真的是先走一步,与当下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制学习、整本书阅读、游学等创新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学校在窗外,他人是老师,世界是教材”这样的理念,在樊阳的杏坛已经早早地实践了。许多学生被幸运地唤醒、点燃,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樊阳是一位让学生敬而不畏的老师。年少的学生会把他形容为善良正义、慈悲温润、博学多才的天使长加百列、文殊菩萨、古茶树和玄龟;年长的学生会把他形容为勇敢的刑天、坚持理想的堂吉诃德和西西弗斯;同事们称他为热爱教育、敢于尝试、敢于实践的“孙行者”。媒体报道称他“赢得普遍荣誉却无人效仿”,因而,他又经常被称为“孤独的布道者”。樊阳自己并不觉得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他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乐趣,他极为享受教学相长的过程,享受行走中迸发的无穷热情和智慧火花,享受学生的热爱和成长,达成了“理想与生活合一”的幸福状态。这真是一个教师的光荣和骄傲,是在现实生活中极为难得的人生的化境。


2014年8月的一个周末,在上海武康路附近的一家书店我参加过樊阳“行走上海”的讲座,躬逢其盛。如今,我们仍在继续书写、思考、行走、阅读,春风种子,处处杏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正能量,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



这套四册之巨的“行读中西的人文课”,洋洋大观,作为樊阳和他的团队28年人文行走的结晶,如他所述“既贯穿经典文学文化的阅读,又关注文本背后社会历史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把作家作品始终放在人类文明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下品读讨论;同时进行中西方空间上的映照比较,并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有机融为一体”。它将成为让所有人文阅读学习者受益的读物;在穿越历史、融入民间的历程中,也成为“人文行走”与青年、与世界交流的新渠道。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