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娟:重塑理想教育生态,构建学习共同体平台“双减”工作的教育思考


信息来源:常州教育发布       2021/9/13

教育君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发网友热议。“双减”政策透露了哪些信号?怎样落实政策?校外培训机构将何去何从?学校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常州市多位专家、校长、老师对《意见》做出解读,我们一起来看!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徐燕娟


“双减”政策正是回归教育本源,让学校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让素质教育崭露头角;“双减”政策正是回归儿童本源,让家长们着眼孩子的未来,摒弃“起跑线上的竞争”的观念;“双减”政策正是回归人本源,让社会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护航,呈现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作为校长,要有清晰的关于学校未来,教育未来的思考。


一、要有预见教育未来的眼光,坚守学校教育的最本质


作为学校领导者要以孩子未来发展为最重要的职责,要能够想象那些超乎学校现实的对象和事情,以把握学校前进的方向,做真教育,办真学校。


作为教育人首先要有清晰而坚定的关于教育、关于学校未来的价值观!让学校整个管理团队集中精力,在竞争需求和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找到契合学校现实的发展点,并且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例如三井实验小学“求原”教育,就是回归人,回归儿童,回归教育本源做教育。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坚持知行合一规律,坚持因材施教规律。


二、要有落地先进理念的思维,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如何让全体老师形成合力,真正落实“双减”工作,关键在于学校培养提升教师的高品质思维开始。


首先是帮助教师育人理念系统思维的转型。作为教师要能够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有面向教育未来,面向每一个孩子未来的理念。从教书向育人转变,从教学科向教人转变,对孩子的表现做出符合教育本质的理解赏析的回应,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育人观,回应落实五育并举的时代教育要求。


其次是帮助教师课程教学结构型思维转型。“双减”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执行力,而执行力最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结构型思维。一是提升教师建设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最大限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实现校内教育的高位均衡,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二是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水平。全面剖析课堂生态,对课堂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调研观察,对课堂和教学改革明确研究的问题领域,教学设计重心从“教师教学设计”转向“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从“课时教学”转向“主题单元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第三是帮助教师服务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差异性思维转型。中央要求“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校要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上下功夫,必须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学校课程育人体系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以着力提高必修基础课程实施质量为目标,那么学校课后育人体系则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的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学校要努力帮助教师读懂儿童,读懂儿童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成为致力于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综合发展的学校。


三、要有健全协同育人的机制,坚守学习共同体新生态


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主要的是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政府主导、法治化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组织、家校紧密合作的教育生态。


新的教育生态,要解决家庭教育学校化、功利化、市场化、无序化和“家长虚名化”的难题,必须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建设,从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小小的家庭开始,然后发展到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师生家长成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是一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它是以学校变革与学生的成长为核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内涵发展能够同步进行。它成为保障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发展的组织,成为以家庭与学校改革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的力量。例如我们学校成立了家长大学,儿童成长中心,全息阅读共同体建设,家长、社区、社会都会卷入其中,形成合力,以相互倾听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和误会,从而不断走向相互理解的关系,从而使家长成为学校变革的支持力量,而这种相互倾听和理解则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整个学校教育生态的变革,向一种合作共生的、互惠和谐的理想社会转型。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