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信息来源:“鼓屏162”公众号       2022/5/28

教育是做什么?应当是让每一个学生自由二充分地发展,是利于学生成长,让每个生命都有希望,让所有人都受益。


中考是社会关注、家长关心的大事,有人将其称为“人生第一道分水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也有其阶段性特点,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可塑性的第一次爆发在六岁前,第二次爆发是在青春期,大脑(包括额叶这个大脑的“指挥部”)最终发育成熟。青春期,孩子们在各种困惑和角色混乱中不断调节,逐渐建立自信心、自我同一性(自我意识、身份认同),最后确立自我。


我们常说,如果家长在孩子六岁前疏于教养的话,那么青春期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建立自信的第二次重要机会。而如何面对中考,就是这一时期孩子将经历的重要成长性事件。


所以中考的目的,并非用来发现青春期孩子的缺陷或记录表现欠佳的学校,而是要帮助学生面对中考学得更好、教师教得更出色、学校更高效地运转。


从这一维度出发,中考命题不仅要设置适当的考试难度,还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用适宜的语境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理解所问。当然考试只是其中一个途径,还要协同多元评价,看见每个孩子的个性和优点。


01

中考改革的缘起


中考改革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这个时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家长无比焦虑,产生诸如学区房、择校热、补课行为“内卷”、课外培训过度扩张等教育不平等竞争态势,造成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压力巨大。中考成了家长焦虑的最大敏感点,焦虑于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


中考所引起的孩子人生道路的改变,越来越成为引发家长共鸣和集体焦虑的话题。教育不能加剧不公平,每个学生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是支撑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关键。


中考的政策导向是减负和优质均衡,基础教育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力资源,包括高端人才和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学生从小的成长环境关系未来国家人力资源的素质。


近几年,中考相关改革不断取得成效:优秀普通高中“名额到校”,从效率优先到优质均衡;职业教育强化质量,拓展上升空间,职教高考应运而生。教育评价改革引导社会逐渐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双减”政策助力教育回归本质,多方改革联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


2016年9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2017年至2021年,中考命题历经风雨、跨过五载,始终秉持“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不断提升命题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这一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多个环节,考试评价是其中之一,而命题又是考试评价的中心环节。可以说,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命题上。


所以我常常思考,中考改革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中考命题的核心功能是什么?这个功能如何实现?如何通过中考命题引导学校教学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顽疾,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我认为,中考改革是基础教育迫切需要深入推进的,中考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以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学生升学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地发展。教育是做什么?应当是让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是有利于学生成长,让每个生命都有希望,让所有人都受益。


02

中考改革的价值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我所在的福建省提出具有福建特色的中考评价体系——“一核三层三翼”,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一核”主要解决为什么考的问题,中考的核心功能就体现在“一核”的内涵上,即“立德树人,遵循课标,有利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任务,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通过考试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全面彰显中考的育人功能。


“遵循课标”,是指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作为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同时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中考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初中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科学设置试卷难度层级和题目类型,试题难易搭配合理,考查要点覆盖面广。


全面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超标命题,目的是从“以考定教”转为“以学定考”,扭转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率的功利化倾向。中考改革引领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体系,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有利发展”,即将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作为中考评价的目标追求,能够确保上高中的孩子真正具备高中学业学习所必备潜质,有利于学生在各式各样高中继续学习和良好发展。其要义是抓住青春期这个难得的大脑可塑性爆发的第二次机会,通过考试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自己、建立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人人皆可成才和做最好的自己的信念。


试题的语境必须适合青春期孩子,方能期待解答情况和学生实际水平相一致,才能实现“有利发展”。记得美国的一位友人某次和我聊起教育的话题时,提到这样一件事:


华盛顿每年举行的美国中学联盟年会,STEM总部的总裁在演讲中讲了一个故事,他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幼儿园老师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老师问孩子:“我有12支铅笔,如果我拿走4支,剩下的全给你,你能得到几支铅笔?”


孩子回答说:“我才不管还剩几支铅笔,我只要一支就够了。”幼儿园老师向他反映,孩子可能缺失计算方面的能力。


后来,他和孩子一起看球赛时问孩子,现在比分是多少,孩子答:“12比7。”“那这两支队相差多少分呢?”孩子一下子就答了出来。于是他知道,孩子的计算能力没有问题,是孩子对老师提问的语境有不同的理解。


考试命题亦然。我们有义务更公平地评价孩子的潜能及发展,这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帮助孩子成长的巨大机会。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曾指出:基于人类潜能的增长模式,可以创造更具活力的经济和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因为人才的分布远比机会和金融资本的分布更为平等。


“三层”指中考评价的考查内容,主要解决的是考什么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双基、行为习惯”。


“核心价值”,是中考评价的引领性内容,指即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


“核心价值”重点突出“课程思政、课程德育和学科价值”三个方面,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科双基”,是中考命题的基础性内容。也许有人质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有的学科已经提出“四基”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我们这里仅仅提“双基”?


一方面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新颖性、变化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假设个体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要素,以助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有能力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在未来产生的后果,评估风险和回报,并对自己负责。这意味着一种责任感,以及道德和智力上的成熟。


这里所说的“双基”指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方法观念。由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承担的是为高中阶段学校培养合格学生的任务,需要突出学生学习“双基”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的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常规的“双基”有所不同,这里可以看成新时代的“双基”,包含了知识、思维、观念、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几方面。


“行为习惯”,是中考评价的知行性内容。行为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是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学习结果,它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某种程度上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考要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重点要考查学习者通过学科学习所形成的素养行为、能力行为和实践行为这三个方面。


“三翼”指中考评价的考查要求,主要解决的是怎样考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


“基础性”是指考查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生生存、发展、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基本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知识激增,未来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范畴还将不断扩延。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关注的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涵盖基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文化素养,理性批判、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科学素养,乐于学习、善获信息的知识素养,人格健全、自立自主的发展素养,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等。具备这些基本素养,学生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态势。


从国家层面而言,这种“基础性”还体现在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上,因此要给予充分重视,投入充足的资源,打好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础。


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学习成果是高中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扎实牢靠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坚实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中阶段学校的学习者来说,应该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命题的“基础性”,就是要求中考命题关注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


“应用性”体现为中考命题要关注学科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要求,要将实践情境、学习探索情境融为一体。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扎根人民、为国奉献、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这其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应用性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善于观察各种现象,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发展性”要求中考评价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用融合发展、认知发展和创新发展等促进学生发展的命题方法。中考评价要注重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


02

中考改革的路径


在明确了中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福建省务实前行、守正创新,采取一系列举措,深入推进中考综合改革。


首先,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


2018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出台,这份文件就初中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评价和高中招生的录取做出了一系列的统一规划和整体要求。2020年省教育厅配套出台了《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方案》,2021年颁布《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全面落实中考中招改革进一步强化考试招生评价育人导向的通知》并做好文件的解读。


这些文件内容涵盖命题、招生、入学各个方面。文件的实施,让每一个学生看到了希望。根据政策,省里任何一所初中,都会有学生达到当地普高的最低控制线,学生有机会上普高,上了普高发展得很好,这让普通初中的教师和学生也保持了热情和斗志,达到了“有利发展”的目的,这也是命题人努力的方向。


其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为中考命题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中考命题领域发生深刻转变。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福建省全面落实中考中招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考试招生评价育人导向,继续做好中考命题工作。


中考具有学生学业水平评测和升学的双重任务,必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兼顾不同版本的教材需求。中考的试卷结构、试题形式不能固化,具体根据课程标准、“一核”的要求和各地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试卷结构和题型,属于绝密信息。


同时,实行两考合一,既要评定学生完成初中课程的达成度,又要具备区分选拔学生的功能,对命题人是巨大的考验。教育部每年组织专家面向全国开展中考命题评估工作,对福建省总体评价不错,但个别学科的命题还有优化的空间。


中考命题工作全面遵循“一核三层三翼”中考评价体系要求,一是严格遵循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原则,但要在有限的考试中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将以德引领、以智为基作为考查重点,融合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考查“五育”。


二是改变固化的试题形式。首先试题的设计绝不能超出课程标准,不能超出现有各个版本教材的共性。其次,要科学规划、目标明确,用学术上没有争议的表达方式,合理有效、科学规范的表达。


三是要保证主干知识合理覆盖,解答题一般考主干知识,尽量考虑到边边角角的知识点。


四是命题要保证信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命题中还必须加强政治性审查、科学性审查、常识性和通识性审查。


做好以上几点,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评价也许会更加客观更加科学。在新的赶考路上,教育除了注重公平和优质均衡外,还要注意基础性、公益性、全面性、普及性、针对性和发展性。


中考改革政策要全面贯彻教育评价改革总体部署和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要求,充分体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和教育公平,准确把握毕业和升学两考合一的功能定位,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扎实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效助力“双减”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中考改革,能让青春期的孩子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能让宽容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让孩子学会松紧适度,文武兼顾,张弛有道;让他们大脑可塑性的第二次爆发期得以充分发展,在未来实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