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涛:教育因何而美丽



信息来源:       2016/2/24

 
        听申淑敏报告,在台上侃侃而谈的她,举手投足间挥洒着教育的情怀,神采飞扬间诉说着教育的魅力。她的教育故事是真实、温情而动人的,她在故事中行走着,创造着,也享受着。没有相同的人,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叶片,但教育的本质又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于人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源自教育者对信仰的坚守、对人性的洞察和自身境界的不断升华。


 

        听君一席,感悟颇多,零散地罗列一些,就教于方家。
 


差异是必然的


        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对于个体的人,相似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差异的背后,是不可限量的潜能。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表现出来的只是特点,而非弱点。之所以觉得某某是差生,常常是我们的尺子拿错了。还有,那些孩子的错,来自从小的家庭、所经历的教育是错的。很庆幸遇到了你,你和孩子的机会都来了。


改变能改变的


        立刻停止抱怨。坚信:你至少可以和孩子们建造一个小花园,营造一个小环境,创造一个局部的春天。相信每一条小鱼都在乎,让学生因为遇见自己而感到幸福,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要记住:只有出发,才可能抵达;只有改变,才可能成就。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关键是如何去爱?当我们的眼里只看到成绩好的、乖巧的学生,怎么能够说自己是个教育者?怎么赢得广大孩子的心?我们必须承认,很多孩子的问题,恰恰是成人带来的,其中有相当部分拜老师所赐。而我们常常自我感觉良好,顽固地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一个教育者,自己都不努力学习提高境界,如何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复杂的个体和人性面前,选择游刃有余的方式?当我们不能给孩子阳光的时候,请不要挡住他的阳光。


进步就是优秀


        积跬步,方能至千里;积细流,方能成江海。想方设法,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进步;想法设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在进步。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的,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是长成自己的模样。只跟自己的过去比,而不是跟别人比;不只是比成绩,而是以成为一个公民的综合素养(比如诚信、责任、担当、批判精神)比;不在无休止的“比”和“挑错教育”中灰心失望。
 


重要在于激活内心的主动精神


        “每个人原来都具备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教育就是把学生们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引导出来,激发出来。从外面灌输进去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开发出来的思考能力和智慧能力才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只能激活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而往往,一个点突破了,其他点也就迎刃而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教育者要像踏雪寻梅一样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功夫在诗外


        当漫天雾霾,我们很想去改变,是不是可以给大气洗个桑拿?根源在哪里?恰恰在于平时我们忽略的地方。孩子犯了错误,我们马上想到的是惩戒。殊不知,它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会割破孩子的自尊和向善的热情。看起来,暂时赢得了当下的纠纷,但是失去了孩子。也正因为此,陶行知的三颗糖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玫瑰花才显得多么可贵。同理,当我们期盼孩子好起来,是不是就可以把他们一直留下来做题目、打疲劳战,或者一直把他们的家长请过来陪绑?


要多一些等待


        教育就像农业,是要遵循规律的。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否则,哪里会有爱因斯坦、爱迪生,哪里会有“输在起跑线的哈佛男孩”?要多一些服务精神,而非权威和控制。有些班主任把角色变成了“管”的代名词,把教室变成了令人恐惧的“刑房”,将自己和学生摆到对立的位置上。服务不是低声下气,而是自信优雅,是来自对生命差异的尊重、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多做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如果是我的孩子”“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


 
埋没的千里马比我们能发现的多得多


        当我们哀叹千里马少的时候,很可能原因在于我们不是伯乐。当我们沾沾自喜于拯救了一些孩子,而被我们错判和亲手埋没的千里马多得多。一个孩子的潜能,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一个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可能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教育就是这样遗憾的事业。但惟其如此,才让人充满敬畏,永不满足。
 


教育是一种相互成就


        孩子遇到了你,是他的造化;你遇到了孩子,不也是一种福报?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