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傅宏:儿童“性困扰”,青春期“内心挣扎”,教育“困境”,这位心理学教授点醒多少昏睡者



信息来源:江南教育网 周永峰       2016/4/15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傅宏

 

        傅宏点到了教育的穴位。不偏不倚,切中要害,他是一位敢于直面中国心理教育痛点的人,直陈病灶,通俗易懂。

 

        4月7日上午10时,活跃在中外心理学领域的傅宏在江苏常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与生涯教育高端论坛》上,左手拿着话筒,右手插在裤袋,以一种轻松的姿势开始了他的灼见演讲,作为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他的演讲没有半点的学术味,从千人会场的掌声与呼声来判定,他无疑成为这次论坛的最受欢迎的讲者。

 

位居榜首的“性困扰”

 

        傅宏的眼里尽里儿童。他研究的儿童是指18岁之前的孩子,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儿童权利公约所介定的。

 

        傅宏说,学校应该让学生站在正中央。怎样以儿童为中心呢?他借用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名言: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学校要为学生服务,你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儿童,又谈何服务?我们曾经是孩子,但是我们未必懂孩子,他们在想什么,你们知道吗?

 

        傅宏一点一滴参透他的儿童教育观:只有我们先读懂孩子,我们才能以科学的眼光去研究儿童,只有真正意义上弄懂这两个问题,才能服务儿童。

 

        儿童在想什么呢?傅宏说,有时候儿童跟你说的未必是他想说的,也未必跟你说真心话。

 

        傅宏分析道,或许大部分孩子在你的课堂上会说假话,但他在某个场景上表达可能是真话,比如在计算机上。

 

        傅宏的研究离不开“大数据”,他向现场与会老师提问:你们知道小学生最关注问题是什么?

 

        台下一阵骚动,但并无响亮的答案。

 

 

        “接吻会不会怀孕?”傅宏告诉大家,这是孩子们在“百度知道”上问的最多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是在困扰着孩子的成长。

 

        但平时,孩子会问家长和老师吗?

 

        傅宏说,2012年修订版的《中小学生心理指导纲要》对“青春期教育”悄悄下移到小学了。这也佐证了小学生已经关注“性”的问题。

 

         但有很多老师与家长并不这么认为,甚至偏执地觉得,中国“性教育”没必要那么超前,甚至觉得“刚刚好”。 而傅宏观察是,在德国教师眼里,中国小学阶段是没有“性教育”的,但我们的老师反驳:我们有,当看到他提供的一些资料后发现只是一些有关青春期的粗浅讲授,但讲到最为敏感的地方就“找不到了,绕掉了”。

 

        傅宏称,关注儿童就要有儿童立场,孩子最想知道的问题,你却给孩子讲一些空洞的道理。“我们的‘遮羞布’是让孩子无法知道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所以这是我们的问题。”

 


早恋或为“悖论”

 

        傅宏在数据分析中发现,中学生对性的关注与小学生一样热度不减,但两者又有所区别。

 

 

        喜欢我吗?射手座的花不花心啊?我的男朋友小气怎么办?这是初一至高三的提问最多的问题。

 

        傅宏分析数据得出,小学生关注的是性常识,而中学生关注的是性发育,是男女之间的交往。“这已经属于性成熟的范畴了。”

 

        与中学生对“性”敏感排在前面还有“学校暴力”。傅宏将其分解为“热暴力”与“冷暴力”。

 

        “热暴力”包括体罚与性侵害。这容易成为社会的焦点,但“冷暴力”常被忽略,这令他担忧和不安。

 

        他举了一个常态例子,有的老师看孩子不顺眼,就会用眼神“杀”孩子,“我不打你,我可以‘揪’你!”

 

        在当下,人们似乎都觉得现在的孩子性成熟来得早了一点。这个观点甚至扎进了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傅宏并不认可这个观点,因为没有数据支撑。

 

        青春期应该多少岁才算正常呢,10岁,还是12岁呢?傅宏问现场老师,一定要拿古人与现在人作为比较的话,现在有大数据,古人没有大数据,你凭什么就认定古人比现代人发育的晚呢?“《红楼梦》、《西厢记》里面的人物好像发育得挺早的。”

 

        在傅宏看来,没有任何人有证据证明古人发育比现代人晚了。这只是一种“觉得”,这种“觉得”是不可靠的。当下的学校与家庭都“觉得”孩子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老老实实读书上了,觉得孩子稍有一点儿躁动就认为不安分。“我们也是从小学、中学发育进入青春期的,这很正常,你不是吗,你也是,我也是!”

 

        对于早恋提法,傅宏也不赞成:早发生就发生了,为什么有早和晚的提法,有的人恋爱早一点,有的人恋爱晚一点,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统称为早恋。这是个体差异,就像西红柿,一般都在5、6月份熟了,还有少部分3、4月份就熟了,有的甚至2月份就熟了。你不能对它说:你不许熟,你跟大家一起熟。它熟了你能拿它怎么办呢?

 

        傅宏认为,人的成长、成熟是不因我们个人意识控制,这些道理给我们最为基本启发,成长成熟是自然规律,我们应该顺应他的成熟,并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呼吁“品质教育”

 

        傅宏说,中小学的孩子面临的隐性困扰是“性”,作为教育人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成长的规律,但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儿童,这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你要看到这个人的一生,这叫毕生发展观,你不能老是埋头培育这个孩子,你为什么不抬头看看孩子,他会怎么样?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服务的,应该落在“教育”上,我们发现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要从“社会化”来看,你要让他融入社会,进入社会就是成人,就是熟人。

 

        为什么更多的小孩子关注“性”的问题?傅宏说,从弗洛伊德的研究中得出:人在获得性相关的成熟是成为社会人的核心内容之一。青春期常常有这样的表现:眼睛放光,追逐异性。

 

        傅宏认为,这是他们进入成人之后获得家庭,繁衍后代,承担责任的不可忽缺的过程,这是人的物种的延续, “‘性’是保全人,成为成熟人,面对家庭,面对世代延续的必然需求,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家长认为,过早的涉足性,不利于惟一重要的求学的道路,这是矛盾,但是我们要协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青春期发育的阶段给予适当的呵护、帮助与支持,这是家庭与学校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但傅宏亦坦言,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我们很好评价一个人的成绩,语文、数学很好评价,但人的品质似乎很难评出来,这样一来,教育就变得功利,中国不改变整体的品质教育,中国教育很难走出来。因为每一个个体在成为社会人的时候,他获得多方面的成熟对他很重要的。这比我们培养一个个概念上”人“更有意义。

 


失眠不是病

 

        傅宏的研究成果常被国外核心杂志收录,在国内亦作为“白皮书”面世。在研究失眠中,傅宏发现孩子常常因学业及自身发育带来焦虑而导致失眠,在每一个升学的关键节点尤为突出,六年级、初三、高三失眠率明显增高,心情的波动很明显。

 

        根据傅宏的案例分析,虽然随着上述三个节点失眠数据节节攀高,但在高三结束之后,这个数据就会直线下降,孩子在升学当中的“失眠障碍”是暂时性的,“考完就没了”。

 

        他分析说,从生理的角度上来说,“失眠障碍”是一种应急的反应。就像一个小狗被打了它会跳墙一样,在考试前的状态表现极度的亢奋,这样睡眠就会有所削弱,在这个时候睡不好、吃不好是不要紧的,他可以少睡也可以少吃,这不是问题。但问题是,他会因睡不好后而产生焦虑,为吃不好而深陷担忧。

 

 

自残远比自杀“深刻”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世界似乎捉摸不定,更容易引发一些过激事件。比如自残、自杀。

 

        他在研究自残的成因时发现,孩子自残行为并不随升学的压力而增加,而是与青春期缠绕在一起,在初三前后表现特别明显,初三是青春期发展最为剧烈的时候,自残的孩子下意识的觉得“放点血觉得舒服”“ 憋着难受”。

 

        他还分析得出,自残比自杀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自残行为会反复发生,这应该引起教师对青春期情绪深度的关注。

 

        他提醒,青春期的过激行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教育方法消除。他的对策是,中小学生要有足够量的体育运动,这是青春期最为简单和有效的释放能量的方式,这就是“能量守恒”,要有发泄的通道。“运动后的气喘吁吁和一身臭汗或许就能避开内心的纠结与冲突”。

 

 

儿童“成长”伴随挣扎

 

        傅宏认为,研究儿童成长要从他的原始“动物性”入手。教育的使命是,使得“人不像人的小动物”变成一个“社会人”。他说,生下来的婴儿会啼哭,达尔文的观点哭与笑对于一个婴儿而言是一致的,他哭的不是悲伤,或许也是高兴的一种方式。

 

        傅宏表示,关注儿童的心理,医学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水中分娩,但这种生养方式过于昂贵,所以目前没有推行这种方式。世界卫生组织作了另一种倡议与努力,孩子在生出来后不要立即剪掉母婴相连的脐带,先把孩子放在母亲的肚皮上呆上一会儿,这样会使孩子更有安全感。

 

        傅宏解释,因为他在母体里的状态是安全的,你突然把他放在另一个状态里,他就不舒服,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面临着挣扎。

 

        傅宏一直对“尊重儿童”的观点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决不能盲目听从儿童,因为儿童的内心是不愿意长大的。每一次长大都是一次挣扎,教育的逻辑与规律是在推动孩子成为社会人,而在每一个成长节点上,孩子是痛苦的。“出生的时候是痛苦的,儿童上学的时候也是痛苦的。”

 

        傅宏建议,中小学教师多到幼儿园去做儿童研究,用出生的逻辑推断儿童上学的话,你就很清楚。小孩儿上幼儿园,你会看到是哭成一片,因为这是成长的转折点。“幼儿园千万不要学文化课,如果学文化课就糟蹋了孩子,连续两个转折点会让孩子更加痛苦”。

 

        孩子为什么会哭?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傅宏分析,孩子从面对父母转向同伴,同伴社会是平等社会的,而父母及家长都会给他更多忍让。父母和爷爷奶奶是不可能成为孩子的同伴的。你要期望成人成为孩子的同伴是不现实的,比如孩子不开心时,“啪”打我一下,但我不能像他一样也回他一个耳光。

 

        傅宏说,孩子在幼儿园体会了平等的一个场所。人的平等是社会的属性。

 

        傅宏严肃的观点常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阐释。他说,幼儿园是充满“色情”与“暴力”的地方。他喜欢你的时候就会搂着你就亲,不喜欢你的时候抬手就打。这是非常原始与本能的反应。在欺负与被欺负中孩子会慢慢地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他来转,“改变自我中心思维”在此就形成了。

 

 

善待儿童从欣赏开始

 

        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目的是为了善待儿童。傅宏希望,每一位老师要有个案的交流,你的教室里的故事可能已经在其他教室里发生过,要学会预见的服务,最好少做“事后诸葛亮”,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促进他们正面而又积极的成长 。

 

        他认为,抓住儿童的心理变化教育才有针对性,比如小幼衔接、小升初等重要节点,学校应该开设“成长课程”,以课程的方式帮助孩子度过这个不适应的阶段。但这些常常被我们忽略。如果忽略这样的关注,孩子与家长就会有产生困扰与焦虑。

 

        傅宏还认为,家长要多一些学习,学校在平时开办这样的家长交流活动,帮助家长善待孩子,我们没有办法影响社会,但我们可以影响孩子。有的看似孩子的错误其实是我们的错误,欣赏孩子是我们的必修课,对于一个成绩糟糕的孩子要充分的欣赏与接纳。

 

像牧师一样倾听孩子

 

        傅宏在心理学案例研究发现,儿童成长的过程被成人的评价所左右。孩子在电脑上打游戏或浏览信息,常被冠以“网瘾”。孩子出生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是他的“基因”,就像我们现在面对刷屏时代,低着头浏览信息,孩子在互联网时代打打游戏和我们刷屏并没有什么区别。网络使孩子思维更加活跃,涉猎更宽广,这不是网络时代的贡献么?不要轻易扣上一顶帽子。

 

        傅宏认为,教师需要倾听孩子,不要醉心于“教育”孩子。在中国倾听是最不容易被接纳的,这是太在乎师道的原因。

 

        傅宏在香港大学的读博期间,导师不止一次提起他所看到西方教堂倾听的情景——每一位牧师都安静倾听,一副虔诚的样子。而我们的老师面对“犯了错的孩子”就像机器一样不停地教育,“呱啦呱啦”一通,末了还问学生:我说得对不对啊?学生只能回答:老师,你说得很对!而孩子的内心是:老师你像八婆,这些话都说过一百遍了。

 

        “你说了一百遍,孩子为什么不听从你的劝诫与教育呢?”傅宏认为,这是需要反思的。

 


        傅宏:男,1959年4月生,江苏扬州人,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会员。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国立亚裔美国人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系及马来西亚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从事访问、合作研究和讲学。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儿童行为训练及心理预防保健的教学科研工作。

 

     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关于宽恕性情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文化差异比较;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宽恕训练策略;心理三级预防保健的建构;以及儿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先后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2000)、《儿童行为评估与矫正》(1995)、《认同社会》(译著,1995)等多部。并在国内外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

 

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联系江南教育网授权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