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坦言:我不喜欢总举手的学生



信息来源:       2016/4/20

 

        对于课堂上总是积极举手问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今天,要跟老师们探讨的就是课堂举手的问题。因为一位老师坦言:他不喜欢总举手的学生。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看两个小案例。

 

        案例一:

 

        茜茜上一年级,妈妈每次送她到校门口,都不忘说:“上课积极点,多举手,要不然老师不喜欢你!”

 

        茜茜倒是很听话,每次老师一提问,她第一个就把手举起来了。但老师让茜茜起来回答的时候,却发现茜茜回答得磕磕绊绊,有时干脆回答不上来,一听就是没考虑好。经过几次这种情况后,老师便不想再提问茜茜了。

 

        茜茜既纳闷又委屈:“我明明听了妈妈的话,积极举手了呀,怎么老师却不喜欢我了呢?”

 

 

        案例二:

 

        三年级(2)班有个很聪明的小男孩,超级爱说话,一下课简直就是个“段子手”,聊个不停;上课回答问题呢,也是倍儿积极,常常没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着说自己的想法。

 

        阿康成绩一般,坐在小男孩后面。阿康思考问题稍微有点慢,于是经常受到前桌的干扰。每次刚有点想法,前桌就开始抢着回答了,于是阿康的思路也被别人“拐跑了”。

 

        据学校老师反映,上面两种情况,在小学阶段是经常发生的。一位班主任甚至直言:我其实不太喜欢举手发言过于积极的学生,也不太想表扬这类孩子!


        班主任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两个

 

        第一,老师其实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稍微多思考一会,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抢着举手发言,这不过是低效率的闹腾;

 

        第二,一个班里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而老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接受能力,如果鼓励个别孩子“抢答”,会干扰中等以及偏下水平孩子的思考,对于整个班级是不利的,对于其他孩子也不算公平。

 

        孩子跟你炫耀他在学校经常举手抢答,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你的孩子在课上没有你期待的那么积极,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不会思考,特别是在高年级,有的学生即便不举手,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时照样很顺畅、调理。  

 

        比起鼓励孩子“举手”这样的表面事情,鼓励孩子上课“学会听课”“跟上老师思路”显得更实际有效。教师更建议家长让孩子尝试如下方法:

 
        1. 遵守规则

 

        不要“抢答”,在老师表示可以举手回答的时候再举手,这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也是老师们最希望看到的。



        2. 表情交流

 

        一般情况下,老师还是很善于捕捉孩子的表情的,如果这个问题你会,面带微笑,点头示意就好了,不用非得脸红脖子粗地嚷着起来回答;如果你不会,要盯着老师的眼睛,摇摇头,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还跟着别人瞎嚷嚷。



        3. 随手记笔记

 

        课本是最好的笔记本,自己不会的、老师讲得好的,随手在课本上画一画、记一记,不浪费时间,而且无论对回家写作业还是以后的复习,都大有帮助。


        孩子总不举手回答问题,这不好吧?

 

        是的,总这样不太好!但是“不举手”的原因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而不是一句“你要多举手”了事!

 

        学生不爱举手的常见原因

 

        1.胆小

 

        有些孩子往往怕自己回答得不好,招来老师批评或者同学耻笑。对于这类孩子,一般的鼓励是有效的。

 

        要跟孩子沟通好,如果思考好了,就勇敢站起来回答,老师也很喜欢你这种行为,只要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顺利多了。


        2. 基础差

 

        老师提问的问题孩子不会,怎么举手呀!所以,如果学生是这类情况,就不要盲目鼓励他举手了,还是先抓紧时间补补基础知识的好。成绩跟上来了,孩子自然就有自信举手回答了。


        “举手”是件小事,却有着大学问,爸爸妈妈们要多跟老师们沟通,多从根源上找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教育到“点”上!

 

来源:教师帮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