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生这样学习中国历史



信息来源:       2016/5/23

  美国小学生这样学习中国历史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联系电话:13775626247


  探究性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一向是美国教育的重点。在美国课堂,探究不是寻找正确的答案,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文呈现的是美国学校六年级的一堂社会研究课,老师带领学生对中国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

 

  本文作者Diana,曾任外企资深人力资源管理者,现居美国芝加哥,专注于以儿子就学经历为窗口,观察和分享美国教育。《用心陪你长大》作者之一,网易教育博客博主。

 

  探究性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一向是美国教育的重点,“探究”的原意是以提问来获得信息,但有效的探究远不仅是提问,而是更为复合的过程——如何将信息和数据转换成有用的知识。

 

  探究不是寻找正确的答案(况且大部分问题往往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里,探究性学习常体现在小规模的调研和项目中。

 

  美国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有做项目的作业,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主题,再给一份指引和要求,上面列出了一些要点,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要有创意(Becreative)!

 

  接下来的步骤由学生们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包括如何管理时间,找什么资料,怎么找,找到资料后如何整合,用什么方式呈现,整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年级的社会研究课(SocialStudies)进入了古代文明主题,Alex和同学们已经完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印度单元,正在中国单元的尾声,接下来要学古罗马。

 

  中国单元大概讲了一个月左右,在3月的第二周老师布置了“古代中国”项目,并定于周三在课堂里以博物馆的形式陈列项目,之后就是单元测验,结束此单元。

 

  课堂进展基本和作业同步,但作业的内容(每人选题不同)比课堂讲授的内容广泛而深入。这个“古代中国”项目的学习指引有好几页纸,我认为它很好地示范了探究性学习是如何展开的。

 

  学生们大概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做调研的准备,并在此期间完成项目指引里的文字记录。

 

 

  Alex选择的项目主题是秦始皇陵。为此他连着看了6个小时的历史纪录片,都是关于秦始皇、陵墓以及兵马俑的;同时还读了三本介绍古代中国的书,也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文献和资料。

 

  他构思了海报的呈现方式,并和我一起买回所需物品,而真的开始动工则集中在两天不用上学的日子,外加星期六的几个小时。

 

  因为之前熟悉了各种资料,Alex只花了两小时就完成了项目的文字部分,然后开始用软陶做秦俑。

 

  Alex做的秦俑,当然不能和真的比,但他用心地把一个个小方块软陶又揉又捏又搓地整出形状来,再细心地雕刻上不同的面容和表情,这个过程已经让他有了很大的满足感!

 

  做秦俑比较花时间,捏泥人、雕细节,做一个需要几十分钟,不过Alex好像很得意自己的手艺,一边做一边自我欣赏,自得其乐。他小心翼翼地将三个“秦俑”送进烤箱烤了半小时后,软陶“秦俑”有了石头的质感,三个不同造型、服饰和表情的泥人颇有点生动的感觉。

 

 

  接下来的一天里,Alex用了两三个小时设计制作他的始皇陵项目的重头戏——他准备放在展板中间的“秘密”。他的文字解说中提到,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始皇陵有三重门,天花板以宝石和水晶装饰出日月星宿,而地面上是水银的河流。

 

  Alex打算用画图、折叠、剪贴的方式做出三重门,展示时可以依次打开,从而再现陵墓的效果。

 

  下图展现的是Alex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用他的想象力描绘和制作出来的“秦始皇陵”的两重门。

 

 

  给前一天做好的两重门加上“山门”,贴好自己写的文字说明和网上找到的照片,加上题目后,秦始皇陵项目在星期六完成了。我真想有机会去他们教室参观这个小型而临时的“中国博物馆”!

 

  Alex在项目回顾中提到:“虽然我是中国人,但之前对这个话题了解不多,随着项目的开展,我懂得了更多的细节,对中国文化更有兴趣了。”

 

  我再次感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不仅仅是靠表面有趣的形式,当他们年龄渐长,有自主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所带来的成就感更能成为深层的内驱力。

 

  经过这次项目,就一个主题如何开展调研,多角度考虑问题,多方求证信息,整合资料,Alex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少锻炼,而且最开心的是他很享受整个过程!

 

  来源:《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联系电话:13775626247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