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 值得借鉴的国外教学方式



信息来源:       2016/5/25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 值得借鉴的国外教学方式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联系电话:

 

  对于一直在中国接受教育的我们,上课的模式一向都是固定而略带乏味的:老师在讲台上自顾自的灌输知识,学生有的听得昏昏欲睡,有的则干脆开启了小差,自娱自乐。偶尔有老师提问,大家也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答非所问。

 

  为了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我们孩子的教育放式,从而更加真实的去审视孩子所经历的教育,我们搜集了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方式,摘录了其中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德国:不存在预习功课

 

  在德国,德国的小学会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反复练习从一加到二十。老师不会直接教学生怎么算;至于要用手指还是脚趾去算,那是学生的自由。孩子算出答案前,老师和家长都只会在一旁陪伴。

 

  因为在德国的教育理念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借着长时间接触和思考,让孩子找出与问题相处的办法,也等于让他们不断自我挑战。

 

  一位德国小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明德国的教育哲学:“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平。身为一名教育者,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帮助他们创新思考。同时,我们应该牢记:老师的存在不是为了教给孩子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具备学习的能力。”

 

  芬兰:没有跟不上进度的学生

 

  芬兰人有一句话,叫“没有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而如果提到“教育先进国家”,很多人也会首先想到芬兰。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在芬兰,老师至少要有硕士学历,待遇也仅次于医师和律师,而且在教学现场所拥有的弹性和权限也很高,这是让芬兰优秀人才投入教职很重要的诱因之一。

 

  芬兰的上课时数和课后复习时数都低到让我们难以想象,但是他们也有考试,且以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题目为主。

 

  举例来说,芬兰小学的考试会用这种方式出题:

 

  飞行的历史始于1783年11月21日,那天,法国巴黎的某位侯爵和他的科学家朋友搭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热气球飞了九公里,飞了25分钟。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但那架飞机只飞了几秒钟。

 

  六年后,飞机的设计有了十足的成长,法国人布莱里奥驾驶飞机成功横跨英吉利海峡,这次飞机飞了28公里,飞行时间是37分钟。

 

  又过了十八年,查尔斯.林白一个人驾驶飞机从纽约飞到巴黎,成功横跨大西洋,他飞了5800百公里,花了33小时又30分钟。

 

  请问:

  1.法国侯爵的热气球是在哪一年制造的?

  2.布莱里奥第一次驾驶飞机横跨英吉利海峡是哪一年?

  3.林白成功横跨大西洋是哪一年的事?

  4.布莱里奥成功横跨英吉利海峡时再飞多久就会满一小时?

  5.林白的飞行时间如果想满两天,还需要再飞几小时?

 

  这些题目都不是单纯套公式或背诵就可以解答的,必须具备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这样的题目才是能成功引领学生挑战并建构逻辑的题目。

 

  以色列:讨论是教育的起点

 

  我曾看过介绍以色列的相关节目,里面详细介绍了犹太人的教育方式:画面中,小学生们分成好几组,面对面坐着、正在认真讨论。

 

  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讨论式教育的优点:“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找答案。”即使在大学里,仍然采用面对面讨论的方式授课。

 

  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了不输给对方,会产生一种微妙的竞争心理,所以会试图用更好的理论来说服对方,也会更努力深入思考。

 

  犹太人非常乐于挑战、重视过程甚于结果,就算失败了,也几乎不会有挫折感,并且勇于提出和其他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也正是他们能席卷诺贝尔奖、掌握世界经济脉动的重要因素。

 

  法国:你的想法就是正确答案

 

  除了外语和数学,法国中小学的考试题目几乎都是以“申论题”的型式出题的。评分的标准在于对题目的理解力及逻辑推论能力,据说每一科考试时间都长达2-4小时,虽然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建立自己的论述,对体力却是一大考验(再次重申:养成运动习惯很重要)。

 

  早在1808年,哲学就已经成为法国中学教育的必修课,法国的高中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相当于法国大学入学资格名为:LeBaccalauréa的会考,考试分成三组,可以依个人兴趣选择组别。

 

  依组别不同,高三的学生每星期至少要上两个小时的哲学课(文学组则高达八小时),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培养思考能力的重要学科,并且希望透过反复思辨的过程,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会考的哲学考题非常灵活,包括:

  “自己无法意识到的幸福是否存在?”

  “幸福是否只是一闪而逝的东西?”

  “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总和吗?”

  “梦想是必要的吗?”

  “如果可以从过去脱离,我们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

  既没有范围,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深入思考,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回答起。

 

  来源:育儿周刊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联系电话:13775626247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