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当老师,最难的就是照顾每个学生的差异



信息来源:       2016/6/11

窦桂梅:最难的地方就是学生差异问题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 联系电话:13775626247

 

 

  当校长这几年,最难的地方就是学生差异问题

 

  作为校长,或者说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一定会思考,学校要育什么人,怎么育人?而作为一个老师,我会想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怎么用语文教人?这两种逻辑构成我们去思考,学生是一个基本的、根本性的人,同时还是一个个性的、独特的存在,我们该怎么去面对?

 

  当校长的这几年,有人问最难的地方是什么?我说差异。看这三个小朋友,最右边的这个小朋友能算圆周率两千位,但有轻度的自闭症,现在还不能吃学校的饭,充其量喝一点汤而已。当他来到你的班级,你怎么办?

 

  中间这个小朋友性格特别内向,内向到他从来不跟人玩。你要说他真的是我们生理学上说的弱智吗?他又不是,只是他不善于交际和表达。这是不是学校应该给予他的培养呢?

 

  第三个小朋友的的确确很聪明,来到学校时很全面。当我们学校的体育作为核心课程之后,小朋友参加了足球课程后一发不可收拾。家长很苦恼,在教授的家庭观念里我们家可不培养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小朋友,找到了学校,我们怎么办呢?

 

  当然,这三类情况不能把儿童的复杂性全面覆盖。但是我们就在思考,我们怎么培养全体孩子应该具有的必备品格?或者说基于儿童的特点,我们怎么为他们探索由个到类,由类到群,这个群体当中我们还要基于一个学校的班本个性,儿童的具体个性发展?

 

  5大核心素养,让育什么样的人有了抓手

 

  2010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我非常荣幸参与过语文课标的相关制定,捕捉到了“语文核心素养”。于是在2013年我读到教育部关于要制定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时,主动找到了国家基础教育二司,作为一个学校小小的实验先头部队,清华附小从2014年开始琢磨这件事,怎么样基于完整人的这个素养来指导学科的核心素养,然后从上而下地指导我们的教学。我感觉,我们确确实实有了那么一点从总体上到具体的一个方向了。

 

  经过专家们反复磨,8个月的时间,把国家的内容和学校的历史、清华的文化,基础教育、北京市教育以及未来教育基本核心的芯片进行汲取、加工,最终找到了这5大核心素养——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纳定为清华附小育人的核心。

 

  每一个核心素养下面,还需要进一步分化。以天下情怀为例。为什么学校要立这个核心素养,把它作为最后的、最高的,它从哪里来?第二它是什么,这个内核如何在小学一年级到6年级完成?第三它分为几大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这两个大维度孩子们在学习课程当中需要有怎样的认识?换句话说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数学老师当他头脑里面有了核心素养的时候,他教这个课就不是为了完成那点学科知识了。

 

  这样一来,我们把5大核心素养具体的内涵解读、分类,都放入了学校的办学行动纲领里面。清华附小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100年来永远不变的就是培养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聪慧高尚的人。把聪慧高尚具像为五大核心素养,让有这么一个梯子像人五官一样落地,同时还能够通过这五官我们解决了立德树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有了抓手。

 

  四种经典课程群,让核心素养落地课程

 

  其实就一句话:不管怎么着,你的哲学命题就是努力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那么用什么完成?这也就有了1+X课程。因为你离不开考试,必须要通过评价,所以这个内容需要用外化的课程目标来量化。把这五大核心素养具像为可以测量的外化的育人目标,就是1+X课程目标。

 

  接下来,需要落地的就是课程结构,它构成了学校的品质。1不单单是拿来主义,那意味着要优化整合国家的1,然后腾出相应的空间完成学校个性,儿童个性的X。两者合在一起的结构形成了黄金分割比例,也是完整大写的一,叫基础,所以1+X的这个结构图是二元同心指向一个完整的整体的。

 

  在今天,没有学科作为主旋律的学科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仅仅围绕学科本身又是不完整的。所以基于核心学科,相关国家规定的学科之后,我们就实现了这样的三个实施的路径,一个是学科内做一点渗透式的综合,以学科为主大约在60%—70%左右,一个是学科间的融合式,学科间课程类型的实施,还有一个是超学科消弭式整合。内容被这样整合、分割和优化,大家就发现,原来学科文本内有了这样几个类型的整合之后,于是就形成了课程群。5年来,我们形成了一些经典的课程群。

 

  第一个,体育健康课程群。这是5年内特别见效的一个大的、鲜明的特点,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有一节足球课。每天一节体育大课55分钟,每天一个体育项目供儿童自选,打破了学校的以班级为主体的体育项目。目前,清华附小仅有球类就20多种,像冰球已经成为北京前三甲,足球没得说了,我们学校原本不是足球的传统学校,但现在确确实实很厉害。我们的冰球、棒球、板球、网球和、篮球也都在北京的前几名里面。这样改变之后,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素养就落地了,就有效了,学生就不把体育当成负担了。更有说服力的是,华附小的体能测试,近视率和肥胖率等以两位数的下降。

 

  第二个,经典课程。全学科主题阅读课程,通过学校把阅读当作整合的载体。阅读是最好的消弭式的整合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英语也好,数学也好,科技也好,语文更是没得说,每周都有整本书的阅读课。这样一来,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教学化。这100本绕不过去的、必须要考试的就纳入学校的考试系统里,所以我也带头上课,在不同的学科里上出不同的阅读课。

 

  第三个,应用创新课程群。这个应用创新涉及到的就多了,有戏剧,但是综合体现在学校的动手上。我们周五下午拿出90分钟应用课时来完成这样一个消弭式学科大创作。利用清华附小的植被有118种树种,52种花种,还有历史丰厚的清华大学科技资源,我们在不断探索3c数学、美术音乐等。前两天我们到波兰,获得了奥林匹克智能大赛、DIY大赛的冠军。

 

  第四个,种子课程。对于特需儿童、特殊儿童做了一点安排,每周三对于有特长的、可能未来指向他关键能力更大发展的儿童,给他开水木秀场,现在已经开了120多期了。通过层层选拔,以班级为单位,到学校我们一起认定之后专门为他开这样的秀场,适才养性。

 

  面对特殊小朋友,我们怎么办?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清华附小的小种子特别多,估算一下,每个年级大概有4到5个孩子需要我们手拉手来进行的。对我们来说,不能放弃这些小朋友,该怎么办?

 

  回到前面说的这三个小朋友。右边的这个自闭的小朋友,当我们所有的人都要演节目、都要上舞台的时候,他话都不会说,最后只能他爸爸领着他报幕。他的数学又厉害,我们就让这个小朋友上四年级学数学。他在图书管学语文,一个礼拜他就把语文该背的东西都背下来了。

 

  刚才说的中间内向的小朋友,当我们都上台演戏剧《狐假虎威》的时候,老师和爸爸让他扮演了一块石头。其实《狐假虎威》里面是没有石头的,但我们为了他扮了一个大纸糊的石头。最开始他不想上舞台,后来上了,最后谢幕的时候,老师让这个孩子第一个到前面谢幕,单独为他谢幕。那天他们演完了,看二年级表演的时候,他当观众,居然也抢答问题了。我们想,这个关键事件能不能促发这个不爱说话的小朋友呢?过后问他,他说我虽然在里面,但是所有小朋友我们班同学的台词都背下来了,然后问他你敢不敢到前面,他说不敢。没关系,慢慢来。

 

  左边这位小朋友,每天晚上都得穿足球服睡觉。有一天我给他写了一个校长奖,因为他很有意思,每天早晨从来不让他姥姥骑自行车带他,他跟在车子后面踢着足球上学和放学。已经痴迷到这样了,怎么办?课间体育他可以不上,因为体育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晚点来上学,睡足了再说。他爸爸也被感动了,开始和儿子研究这个足球比赛的程序。为了保证他的必备品格,老师建议他能否试着写写足球日记。所以这个小朋友每天都写足球日记,后来老师找到我说,能不能给这个孩子出版一本书,原滋原味的日记,就叫我来教你踢足球。我们维护这个小朋友的特色,作为班主任、老师还要为他们做些保底。

 

  这些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指向完整的人,根基性、方向性确定了之后,改革也变了。所以清华附小的管理是以段为单位的,段长实施制,不仅是扁平式还是整合式的管理,整合学段,整合部门。不是单设教育教学的校长,而是以课程为中心设定这样管理的系统,利用各种方式绞尽脑汁实现两个班主任共同完成一个班,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整体衔接的教育。所以我们在实施上、评价上已经倒逼了学校的改革,期末卷子都必须和生活连接,指向核心素养。

 

  最后,说说自己对清华附小切身的体会。我觉得,真的是基于完整培养的周期性,我们的教育变得完整了,也拉长了。如果小学的6年级打下这样完整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高考文理不分家,小朋友的未来,他的可持续发展得多么长远啊!第二是基于儿童一生的长远,这个小朋友他的一生会幸福完整,他有一个关键能力,还有那么多必备品格作保障作支撑的时候,他这些核心素养就在附小的6年里涵盖,打下坚实基础,那未来他能够坏到哪去,能变到哪去?可能这也是一种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 联系电话:13775626247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