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校名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从“野鸭中学”谈起



信息来源:李镇西       2016/7/12

 

校名上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

 

  ——从“野鸭中学”谈起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 联系电话:13775626247

 

 

 

       贵阳市有一所中学名叫“野鸭中学”。刚听这名字时觉得土得掉渣,我问校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校长告诉我,他也曾因为觉得校名太土而想过改名。但这个名字其实是有来历的。学校所在地叫“野鸭塘”,而野鸭塘曾经走出去李嗣邺、李嗣槐等已载史册的名流,学校旧址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李家祠堂;在当代诗歌界,因为诗人默哑先生的存在,野鸭塘和北方的白洋淀齐名,时誉“北有白洋淀,南有野鸭塘”。如此厚重的积淀,让“野鸭”这个名字文风郁郁。因为李家祠堂,因为默哑,野鸭中学形成了“诗意教育”的传统。校长说,他以前也曾经想过改名,现在他觉得“野鸭中学”这个名字是块“金子招牌”。“就叫野鸭中学,不改了!”听他一番解释,我一下感到了“野鸭中学”的文化含量,更感到了一种文化自信。

 

  而现在的中国,有多少校名富有文化含量?又有多少学校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呢?

 

  中国其实有许多非常典雅的校名:“浙江春晖中学”“广东广雅中学”等等。但更多的老校建校之初好像没把取校名当成回事儿,往往直接以地名命名,比如“长临市中学”“虞家屯小学”。这样取名比较简洁,却少了内涵,相当于“陈家儿子”。这样的“儿子”不只一个怎么办?那就地名加序号,比如“高新(区)一中”或“城关(镇)三小”等等,相当于生的孩子多了,便直接按排行取名叫“李家老大”“张家老二”。学校是文化机构,取个名字却如此没文化,现在想来,也是醉了。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词常常被用做校名:“实验”。比如某某(地名)实验中学(或小学)。应该说最初之所以取名叫“实验学校”,也许学校真的是想搞教育教学实验,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实验学校”的重视与投入都相对比较大。于是,“实验学校”俨然成了当地的“重点学校”——校舍美,设备好,师资强,生源优。但在大一统的教育格局下,课程是统一的,教材是统一的,考试是统一的……“实验”的空间实在有限,所以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实验学校”并没有什么“实验”,名字而已。最近几年,全国的教改倒是如火如荼,无论课程整合,还是教材多元,甚至考试改革,都方兴未艾。但各地各校都不同程度都在“实验”,哪里只是“实验学校”呢?如果用“教育实验”的眼光打量学校,真还看不出“实验学校”与一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但是,为什么现在一般建了新学校,都喜欢叫“实验学校”呢?是不是因为这名字不光是“好听”,而且容易让老百姓感觉“高大上”,以为是“名校”呢?

 

  “外国语学校”也是近年来最容易被选中的新校名。最初建“外国语学校”的初衷,是想为外语高等院校输送专门的生源,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对外语有所偏重。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不少外国语学校更是加强了外语教学,增加语种,增加课时,建立国际联系,等等。但是现在全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外国语学校”,不少“外国语学校”不过是校名而已。为什么?是不是因为这个名字除了“高大上”,而且“外国语学校”还多了几分“涉外”的“洋气”,有“开放”的气息,对家长更有吸引力呢?

 

  还有比“实验学校”和“外国语学校”更牛的校名,就是两个名字一起上:“实验外国语学校”或“外国语实验学校”。牛气冲天,无与伦比。

 

  近几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校名字——准确地说,是新的学校命名(包括改名)的模式,那就是名校的名称加“分校”(或“西区”“东区”之类),比如,“虎州市润德中学西区”;又如,“虎州市润德中学第三分校南区”;如果不是新建学校取名,而是老校改名,则往往是“虎州市润德中学龙福实验学校”。

 

  当然,有的名校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的确办了分校,且法人代表就是同一人,比如“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这样的校名货真价实。但遗憾的是,现在相当多的学校的校名却以名校校名前缀,而实际上学校是各自独立。这不过是打着名校集团的幌子忽悠老百姓而已。

 

  除了傍名校,还傍高校,最典型的就是“某某大学附属中学”,或“某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区”。比如“滨海市龙潭区黄田坎小学”,但办学者觉得这名字太不够档次,决定改名——于是,长长的新校名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中国天体物理大学滨海市龙潭区附属实验中学黄田坎校区”。我有一个铁哥们在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小学“夹毛沟小学”当校长,前不久他兴奋地对我说:“我的学校要改名了,改为‘中华统计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我摇头:“不好不好!”他有些失望,问:“你有更好的校名吗?给个建议。”我说:“我想想啊!嗯……这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实验学校四川校区夹毛沟附属小学’,如何?”

 

  一些学校之所以要在改名上攀龙附凤,据说是为了“提升形象”“打造品牌”。但所谓“形象”所谓“品牌”,在有的校长眼里,就是“社会吸引力”,再说白一些,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招生的需要。我经常在想,一个公办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局给你足额拨款,按片区招生,有必要那样追求虚假繁荣的“形象”和华而不实的“品牌”吗?做教育和办企业毕竟不一样。

 

  其实,“实验学校”也好,“外国语学校”也好,以及各类“附属学校”也好,如果名副其实而且学校办得不错,都无可指责。实事求是地说,不少高校的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绝不仅仅挂个虚名,而确实就是人家的“附属学校”——无论财政拨款还是人事管理,或者有着实质性的深度教育合作,人家本来就是“一家人”,人家取名“附中”“附小”理所当然。这些校名都不在我本文的批评范围之内。问题是,毫无实际意义,仅仅是高攀人家的名气,这样的校名有意思吗?

 

  回望一些中国近代真正的名校的校名——“天津南开中学”“成都树德中学”“自贡蜀光中学”“重庆育才学校”“长沙雅礼中学”……我随手写下的这些校名,每一个都浸透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当然也有一些以地名或地名加序号命名的学校,虽然最初也就是我前面所调侃的相当于“陈家儿子”“张家老二”的意思,但因为建校历史悠久更兼教育成就卓著,其校名也已经成为厚重的教育丰碑:“北京四中”“上海中学”“成都七中”“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陆家嘴”这个地名够俗吧?可陆家嘴现在却成了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狗不理”这个名字够土吧?可“狗不理包子”现在却成了中国最著名传统风味小吃之一。一个学校“土”不“土”,主要不在名字是否“洋气”,而在于学校本身有没有内涵。因为是人赋予校名以内涵,而不是校名赋予学校以内涵。有的校名也许最初是很“俗”,但教育者可以通过办学历史和教育业绩让岁月赋予其“雅”。比如我曾经执教过的“成都石室中学”,校名的本义不过就是“石头筑的房子”,最初这个名字既土且俗,但现在人们一想到“石室中学”首先想到的是它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的办学历史,想到的是文翁的勤勉、王维的吟咏、杜甫的情怀、李调元的文采,还有郭沫若瑰丽的诗歌,李劼人凝重的小说,王光祈迷人的音乐,周太玄科学的梦想……这就是“人赋予校名以内涵”。

 

  名校之名不是来自校名,而是源于校史。校名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蕴含着的学校的历史传统(老校),或寄托着办学者的教育追求(新校)。“贵阳野鸭中学”其名看似很土,但人家“土”出了文化内涵,因而毫不自卑。如果没有文化内涵,你就是取名(改名)叫“卢浮宫中学”“秦始皇小学”都没用。请问那些热衷于在校名上傍名校、攀高枝、追洋气、赶时髦的校长,你的文化自信在哪里?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 联系电话:13775626247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