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新时代的教师成长需要平台思维



信息来源:       2016/9/12

李希贵:新时代的教师成长需要平台思维

 

文/李希贵

 

 

  对学生而言,好的教育一定有充分自由的空间,有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机会,其中包括课程的选择性,同时有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与资源。而且对学生而言,学校应该更像一个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用户,也是主人,供需可以很方便地连接,创造价值和消费资源都是多元的,也一定是自主参与、自主选择的。

 

  学生的成长如此,教师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

 

  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学识、素养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科又有着不同的教学规律,因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必然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征和千差万别的需求,尊重他们的特点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不是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行政手段可以轻易做到的。目前,各地普遍进行的大一统教师培训模式之所以收效甚微,在教师中间颇有微词,大抵是因为犯了以不变应万变的错误。

 

  如果我们能够把教师培训真正推向市场,就很容易焕发活力。比如,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可以引进一些品牌培训公司的课程,把培训经费以培训券的方式发给教师,让教师们自主选择各家培训机构的课程,让教师们用培训券投票,促使培训机构不断倾听教师们的需求,努力改善培训质量,由此教师们在各取所需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平台思维下的教师成长生态必须造就互为供需的机制。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富矿,即使是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在信息化、与学生沟通等方面,往往技高一筹,他们在全新视角下的体悟,他们的困惑与迷茫也同样是这个生态下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直接决定着这个生态的健康水平。

 

  北京十一学校在今年8月的教育年会上做了初步的尝试,在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情况下,提供了600多张教育海报,开展了60场圆桌论坛,30场新手发布,5个主题论坛,人人都是教育智慧的供应商,个个都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特别是通过线上分享、交易,让每个人的经验得到快速传播和有效放大,且供需在互动中增强了针对性,自然带来了专业成长的有效性,每位教师都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收获。

 

  当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构建了尽量满足不同需求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就是选择性和互为供需。除了青年教师有一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其他教师一律自主选择,只要选够一定的学分即可达标。当然,对一些资深教师,学分要求也要有。特别要说的是,这些课程的提供者绝大部分是我们学校的教师,他们在梳理、总结自己经验的过程中,往往也深化了自己的思考。

 

  平台思维下的教师成长生态中,一定少不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问题往往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学生的迷茫也可以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没有与学生的深度交往,就不会产生站在制高点的教师。

 

  目前,在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在各种优质课评选的集会上,往往很难看到学生的身影,在判定一节课质量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客户”发言的机会,就严重背离了平台思维的理念。再说,学生的学习路径、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的成长特征,教师都应该将其视为教育的富矿,如果我们能够多潜心研究、梳理、总结,就很容易将其变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平台思维还应该是共赢的思维。在一所学校里,当教师成长同时带来各方共赢的生态,才有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每一方感受到“赢”在哪里,就是打造平台时需要着力下功夫的地方。在各方互动中,如何产生精神的愉悦、事业的荣耀,甚至是经济的收益,都是我们处于主导地位的管理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来源:《中国教师报》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