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无效的课堂常常是缺了一点温度



信息来源:       2016/10/14

林敏:无效的课堂常常是缺了一点温度

 

  

  有教师常常抱怨,自己用心备课、认真讲授,但课堂学生听不进,学不会。无效的课堂症结到底在哪里?

  不妨读一读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的这篇教育随笔,他从情感和认知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教育的内涵。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师生“情感”的发展,师生情感的良性交融互动,是学生和老师学业职业发展的最重要前提。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

 

  自己在学校待了大半辈子,从学生到教书匠,再到学校创办人和校长,觉得教书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有挑战,也越来越有“味”。

 

  唐人韩愈的师者定义“传道授业解惑”,大致概括了教师的基本功能与职责。但近来在与一线教师的沟通及与学生的交流中,愈来愈感到,教师在教学与教育的过程中,“脑”的功能(理智、思维、知识和方法)和“心”的作用(情感、爱心和责任感)是如此地密不可分、交汇互融。

 

  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中,却有明显的重“脑”轻“心”的倾向。前者似乎更能“量化测评”(通过各种书面考试),而后者似乎只能感受、体验,很难“规范量化考评”。

 

  中文的“心”如翻译成英文,有“Mind”和“Heart”之分。前者更偏“理性智慧”而后者则是“情感之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案、教案、课堂目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测试考评,很多是围绕着知识构建的逻辑过程或理性结构而设计和实施,很少考虑师生交流互动中的“情感”因素。

 

  人的认知过程,其实早已被各种科学理论及实验所证实,情感因素发挥着很大作用,情感在认知中是构建兴趣、注意力、专注度、选择、联结、记忆、想象力、创造力等重要认知环节的基本要素。没有“情感”要素的参与,认知过程的这些基本环节是难以形成有效完整的功能结构的。

 

  我们有些教师常常抱怨,自己用心备课、认真讲授,但课堂学生听不进,学不会,怪学生“笨”、“懒”。但这样无效的课堂,如仔细分析,常常是“冰冷无温度”的课堂。

 

  也许知识逻辑结构似乎无大问题,但缺“情感”的凝合剂,师生之间无“情感”的交流。一堂好课,课前课后的“情感”铺垫,课中师生之间的用心用情的“情感分享与交流”才是知识建构的厚实基础。

 

  有时,坐在一些温馨和谐的课堂里,看着学生们闪着光亮的眼瞳,脸上洋溢着对刚走进教室的那位老师的欢快笑容,一种亲密无间的心灵默契、情感的交融,弥漫在时空中。教室里充满着欢声笑语,知识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句型和语法点。

 

  情感的交融,不仅创造了课堂的氛围,更构建了人脑中复杂、高强度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剂”,所以,提高师生的学习力,从改善师生的情感状态着手,会事半功倍。

 

  我们的课堂,真正的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师生“情感”的发展,师生情感的良性交融互动,是学生和老师学业职业发展的最重要前提。西外学校坚持了十二年的“导师制”,师生之间那种亦师亦友的信任与分享交流,构成了西外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情感”是教育中联结每个个体的最重要的“凝合剂”。

 

  其实,任何人类的认知活动或过程,本质上是情感的展现与发展。认知活动的出发点是情感本源,过程中的各个支撑点是情感本位,而最后的结果也是情感归宿。真正有效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一定是从情感生发的,是兴趣,喜好,好奇心,或有意义及价值的目标设定。

 

  情感的驱动力越强,个体认知和学习的动力越足,所以,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师们,千万不要忽视情感在学生认知过程的源动力作用。尽可能地去调动和加强这一源动力!在个体认知和学习过程中,知识建构的每一个支撑点,如分析,理解,推理,综合,选择,联结,记忆,练习,复述,表面上看是理性的逻辑结构流程,但其展现过程都是靠情感支撑依托,任何对一篇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本质上是情感的一种投射,记忆,联结和复述更是如此,情感会过滤,选择性地留存和建立各种关联。

 

  认知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积淀,建立以人际交往互动,分享交流,以情感为链条的联想,创造,想象,重构机制。认知和教学过程从个体的情感互动变成集体交往建构的知识生成过程。

 

  最后,知识的获得,又是一个个体具象化的过程,通过作业,测试,项目实践等环节,又回到了认知个体的特殊反馈。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认知的最高界面,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所以,教学认知过程是从个体特殊情感出发,依托情感,将情感作为脚手架,一步步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建构生成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课堂是这一过程的主战场,所有课堂的参与者,通过人际情感的分享互动,创设了源于情感但又超越个体情感的知识结构,但这一抽象的知识结构,存在于每一个认知个体的情感化的记忆系统中。

 

  简言之,如果将理性思维的认知过程比作一江春水,情感本体就是能让春水流淌的河床,如果思维认知能象春水一样,在起伏跌宕的情感河床里,顺势而下,便能一路奔腾到海!这也常常是一堂充满情感高认知的好课给我们带来的真实感受!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

联系电话:13775626247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