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First:把孩子放到首位|英国教育分享



信息来源:       2017/1/3

   

     各位朋友:早上好!非常感谢王雄院长的邀约。当我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正在九千公里以外的英国。今年我得到省教育厅一个到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进修培训的机会。我们这次一起在英国考察了56天。刚开始很多人说,你们去那么长时间干嘛呢?现在获得资讯的方式很多,也很便捷,为什么要去那么久?现在我要说的是,用近两个月的时间,近距离的、更加真切地感受、了解英国的基础教育,非常值得。到实地去了解英国人是如何发展它的教育的,有时书本、文字上可能是看不清楚的。所以,我把今天交流的题目定为ChildFirst。

 

  我们都知道LadyFirst是“女士优先”的意思,这句话非常流行,是西方绅士风度的一种体现。当我们到英国考察教育时感受到的是另一种First,把孩子放到了首位。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这次的感受就是“理念我们都有,我们缺少的是行动落实”。我认为这跟我们今天的这个教育公益年会的主题是相当契合的。

 

  中国有很多事情是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慢慢地影响到整个社会。我们看到包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包括很多公益组织,大家都在努力,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慢慢地改变。

 

  我刚刚听到一个词非常好,叫“改善”,向“善”的方向不断地去努力。在英国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的理念我们都有过、都耳熟。我举几个例子。这是在我们去的一个学校,学校门口有句话:EveryChildMatters。这句话我跟我们团里会英语的老师包括翻译进行解读的时候,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翻译。比如“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把孩子放在首位”,“不让一个孩子落后”,“一切为了孩子”等等。

 

  多么熟悉啊,这些话平时我们的校长的报告里、局长的报告里、政府的报告里都有,我们都熟悉,可是我们真的做到了吗?这次我到英国去看到了他们真的做到了。为什么我把这个题目定为“把孩子放在首位”?我觉得这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行动。

 

  孙中山先生曾讲过“知难行易”。“知”和“行”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的讨论,其实这些我们可以去争辩,也可以去猜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知”到底是不是“真知”,我们对理念、道理有没有真正去了解。因为只有我们真正了解了,才会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去。

 

 

  我们先来看看几张照片。我们去的时候正好碰到一个节日——万圣节。那天家长都会带着小朋友出去玩。英国的家长每到星期六星期天,都会陪着孩子去博物馆去艺术馆,家长围着孩子转。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英国的小孩子大多少数坐在婴儿车里,很少有家长把他抱在手上,抱也是抱一会。只有到一些景点,孩子看不见,家长才会把孩子举过头顶,跨骑在自己的肩上。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国内有很多孩子是在手里抱大的,而英国的孩子是在婴儿车里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从小的时候就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代替完成的。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必定要给他们相应的帮助。所以在周末,在休息的时候家长陪着孩子的,很少有孩子在玩电子游戏。我发现英国的孩子对手机、电子游戏的痴迷并不多,可能是和他们接触更多的是自然有关系吧。

 

  这张是我在一个店里拍的,因为孩子化了妆,所以可以拍一下,否则必须征得监护人的同意。这个小孩子装扮的是一个捣蛋鬼,她正准备迎接万圣节。英国万圣节很热闹,特别是孩子们。万圣节为什么在孩子们心中重要,因为那是孩子可以放纵的一个时间。儿童的天性是爱热闹。

 

  这是我们在湖区看到的,一群孩子正在跟湖区里的一些野鸭子、天鹅嬉戏。英国水域里的天鹅和海豚是受很大的保护和礼遇的,所以它们一点也不怕人。看到孩子来了,热情地迎上去。我看到了孩子和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的相处,也就诞生了许多童话,比如著名的《彼得兔》,就是在湖区写作完成的。

 

 

  在英国,很多公共设施的设计完全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孩子考虑的。我们去拜访的一所学校,你看它的校门一点都不气派。只一点点大,因为他们认为学校并不是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不需要那么大的派头,实用就可以了。英国人认为学校其实只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而且这种场所相对而言它是比较封闭的,不需要那么豪华。

 

 

  这是学校旁边的一个准备室。这个教室是干什么的呢,每一次孩子迟到了或者身体不舒服孩子会在这个教室里休息。因为平时要想进入这道门必须要有身份证明才能进去,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也是把校园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的。

 

 

  这是学校进校门之前有的一个长廊,学校把和这个学校里有关联的人士的照片放上去,而且有很多是杰出校友,这点跟我们国内非常相似。其实这也是一种宣传,也能产生榜样教育的效果。

 

  很有意思我们去的时候除了在门口登记以外,每人还得到了一张入校须知。回来以后我问到一些朋友说我们学校有没有入校须知?他说在小学一年级时有,发给家长,告诉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而这里的入校须知是所有进入这个校园的非学校的人员。

 

  这里面有几样规定让人特别印象深刻。“到了校园里请不要乱拍”。也就是说你再拍照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是对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对小朋友是绝对不允许拍单独照,只能是群体照。“不得向孩子索要他的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也不得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他。”这种非常细致的考虑和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注重的是孩子的全部。因为一些隐患在入校时就已经提醒了。

 

  在学习结束时我们做分享的时候,我特地把这张纸片拿出来,大家都感慨英国这样的做法。安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落实到位非常不容易。我们心目中要有这根红线,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意识,我们就能做到。这或许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知难行易”的用意吧。

 

 

 

  这是他们的图书室。英国的孩子非常爱读书,他们有很多的学习是在图书馆里进行的。我们不能拍单独的孩子,可有些孩子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这个孩子在玩魔方,发现我们要拍他的时候,特地做了一个魔方的表演,特别的棒!这群孩子是在进行小组学习。有的是在讨论,有的在改写一首诗。因为在课堂里他们学习了一首诗,现在需要完成一个作业。他们用一个特殊的笔记本可以上校园的网络,说笔记本电脑特殊是因为电脑的其他的功能是给屏蔽调的,他们只能完成作业,然后及时上传给老师。

 

  来看这个孩子,用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个孩子写字姿势真不正确,但他觉得是用自己最舒适的方式来写字,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中西方文化习惯的差异,也是观念的差异。这是我们每节课结束那里的老师跟到访的客人和同学进行交流。这是一堂高中的政治课,这节政治课是在讨论权利。这个讨论很有意思,那天正好是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所以他们就在讨论这些问题,而且这些孩子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所以他们有很多的学习并不是在课堂里完成的,而是在课外,课堂只是交流的一个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与老师之间有时是争锋相对,相互之间的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这是孩子的作业,从东西方作业就看出之间的差别。这是个什么作业呢?其实是讲中国的生肖,这个作业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它是一个阶段完成的,最后就变成了一本薄薄的书。他们要把几次作业编成目录放在首页。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像哪一年是哪一个生肖啊。

 

  我特地了解了这个孩子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的名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其实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缺乏,在他的印象中,中国人脑袋后还拖着一个辫子。所以这里就可以看出,东西方之间其实还是需要很好的交流的。他这样的作业大概需要花费一个月完成的。

 

  英国的学校布置作业有个规定,每天只允许布置一门功课的作业,时间大概为一个小时左右,这还只是初中学生的作业量,小学的学生作业更少。他们的作业量不是几门功课加起来,而是一周中星期一做英语,星期二数学,这样每天分开来布置,分开来完成的,所以孩子有更多时间是自由支配的。

 

  这是我们去的学校里面阅览区域,教室的旁边就是一个图书架,所以孩子很容易就取到了书,英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均读书比较多的国家。阅读区域的旁边是他们的健身器材,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这点我们现在也意识到了,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场舞,孩子们用“街舞”的形式进行一次生命活力的释放。我认为一个孩子让他身体运动开来的话他的精神发育也一定很好。

 

  这是我们到他们教室里去看,他们的教室不是整整齐齐,看上去有些凌乱,其实他们的教室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布置。这是一间数学教室,围绕主题“什么是数学”,贴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教室的墙面是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地方,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的翻转课堂,想到了教室四面都有黑板,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要想真正地落到实处,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很多启发。

 

 

 

  这是他们的一个比较低的年级的教室。你看,他们教室的布置是有主题的,这个主题是“圣诞节”。因为圣诞节快到了。这个是他们的图画书,他们非常注重图画书的阅读。我这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图画书,我也非常感兴趣。他们是用图像向孩子讲述既浅显又高深的东西,有点像我们的儿童哲学。

 

 

  这里是“DIY”区域。用一些废弃物自己动手改造,变废为宝。他们把捡来的叶子,还有废弃的纸箱搜集来做一些模型,从小就有环保的意识。这是他们的图书架,书架上有非常多的图书,而且还定期地更新推荐书目。比如正逢美国大选,书目里就有美国的历史和总统的传记,他们的书目是根据话题来制订的。

 

  这是我去之前带的一本书《英伦童话地图》,因为英国是世界上童话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像《彼得兔》、《小熊维尼》、《哈利波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些都在英国的土地上诞生。看的出来英国人是通过这样的童书更加了解儿童,把儿童放在首位。

 

 

  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童书叫《好饿的毛毛虫》,在英国各种版本都有,适合不同年龄,从一开始的幼儿时期的在布上印的,还有玩的,到后来的纸质书,一本书伴随孩子的成长。这是书店里的关于圣诞节主题的图书推介。最有名的是关于达尔的《好心的巨人》,通过玩偶互动这样的方式,孩子怎么能不爱上阅读呢?

 

  在英国我也发现了很多的书,像这本书我特别喜欢——《神奇的墨水》。讲一个孩子怎样想去创作一个伟大的故事,最后他找了半天他说我缺的其实是一个神奇的墨水。大家都知道,很多的事情往外去求,最后找到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也非常有情怀的一本书叫《小熊和钢琴》,国内已经有个出版社把版权买回来了,不久将会跟大家见面。这本书其实国内已经翻译了叫《大大行,我也行》讲的是大熊和小熊之间的故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事我们让孩子做到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否已经做到。

 

  我们再来看社会层面的。整个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这是在曼切斯特大学的自然博物馆里,那里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堂,老师带着孩子们去那里学,那个地方的标本和所有的设备就是孩子们实验的东西,每个孩子在进去的时候会拿到一张表格,然后在参观的过程中完成这张表格。当他们完成这个活动的时候,这份作业也已经完成了。

 

  旁边这张图片是我们在国家美术馆里看到的情形,我们看到很多的老师把美术课搬到了美术馆里去上。孩子从小就接触到真品,这对他们的艺术观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其中有一幅画,观看的人很多,就是梵高的《向日葵》。

 

 

  这是在约克的火车博物馆,这个火车博物馆特别为5岁以下的小朋友设定了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教孩子们怎样开火车,根据孩子的年龄考虑了方方面面,设计了许多游戏,让孩子在玩当中就学到很多东西。

 

 

  这是一个路边的雕塑。我一开始以为是为了纪念战争中丧失生命的孩子的,后来才发现不是的,是市政府专门为了纪念在交通事故中失去生命的孩子,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是一帮在BBC退休工作人员为孩子进行募捐。在星期天的广场,他们每个人表演自己的才艺,然后再做各种各样的玩偶,吸引了很多的人去和他合影,请大家为孩子们捐一点钱。类似的慈善活动在英国是非常多,而且在人们的支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人是以这样的事情为荣的。我想今天把这件事拿过来与大家分享,就是想告诉大家,公益的队伍其实是很大的。许多人和我们一样,有着公益的梦想和情怀的。

  这里我要特别说的是英国的国家教育纲要中明确的三个育人目标,分别是“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

 

  英国的整个课程设置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的,这里面可以给我们启示,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服务儿童”。这话都很好说很好理解,可真正做到其实需要我们下一点功夫。

  我们现在再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可以看出亲身体验和书本研究有什么不同。国内有很多介绍英国的课程体系,把“国家教育纲要”翻译成“国家课程标准”,到了实地考察才发觉错了。为什么?

 

  英国实行的其实是四级层次管理。第一个层级是是国家纲要,第二个层级是课程标准,第三个层级是教学计划,第四个层级是教学内容。《国家教育纲要》是国家层面的,由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不是教育部制定的,而是由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参与制定的,也就是他们的《课程标准》与我们的《课程标准》概念是不一样的。他的评价机构不是一个,而是有好多个,学校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每一门学科可以选择不同的测评的标准,这样相应的内容就要调整,而国家只规定需要学习哪门学科而不规定学科的内容。

 

  那么教学计划谁来定?学校。所以教学计划是学校层面。而教学内容谁来定?教师。在英国是反对权威的,英国让每个老师都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所以,在英国你要想找一本现成的教材不可能,因为每个老师的教材是自己来决定的。教材怎么来的呢?只是在学期结束后,装订起来的一本厚厚的材料。这个概念澄清了以后,我们就明白了他们的教育体系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英国的树。我特别喜爱的英国的树。因为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树木”中我们可以看到“树人”的一些东西。英国的树姿态非常的优美,有许多树龄很长,有上百年的历史,坚守着传统,很少被移动过,任其自由生长,所以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姿态,有自己的“美”。我们去的时候那棵树枝繁叶茂,我们走的时候树已经光秃秃了。时光流逝,不变的是什么呢?临走的时候我写了这样感悟——

  金黄的叶子,纷纷落到了路旁;

  在外的游子,返回自己的家乡;

  从此,记忆就不时地浮在心上……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样的情怀,在变化纷乱的时代,寻找到那个亘古不变的东西,坚持下去,必然会有一个更加精彩的未来。时间很短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余耀老师在21世纪教育公益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关于作者

  余耀: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主持正谊书院课程研发和教学工作。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负责经典诵读和图画书阅读研究项目,著有《由图画书爱上阅读》。 

江南教育网中外角度江南深度供稿:http://www.jiangnan-edu.com;

联系电话:13775626247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