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常州清凉小学全课程“怎么教、如何学”样本观察



信息来源:周永峰 江南教育网       2017/9/22

  

 

 

         ▲开学对于孩子来说又是新的旅程

 

 

  九月的江南,没有半丝秋凉,似乎还在拽着夏日的尾巴。

 

  江苏省常州市清凉小学(简称“常州清小”)校内绿树阴浓,连排香樟擎起它那绿色的华盖,正努力抵挡热浪,孩子们在香樟树下欢腾雀跃。

 

  对于孩子们来说,开学意味着一场新奇的旅程。

 

  年近六旬、身材敦实的唐克枫对香樟树情有独钟,他常常摩挲着香樟树干。“眼前这几排香樟树是当年我和老师们亲手栽下的!”唐克枫语气透着几分自豪。

 

  1981年,他中师毕业,被教育局指派到常州清小教书,香樟树一天天地粗壮起来,一茬茬的学生也跟着蹿高了个头,掐指一算,曾经羞赧的“小唐”已在常州清小耕耘了30多个年头。

 

  2013年9月,唐克枫遇见了“全课程”。

 

  “全课程”是什么鬼啊?“什么鬼啊”是青年老师对新奇事物的“时鲜语”,他们或许也会说:微信时代是什么鬼啊?信息化教育是什么鬼啊?显然,他们对“全课程”亦同样充满新奇、恐惧和怀疑。

 

  彼时,作为老教师的唐克枫可以选择“特殊照顾”,不参与学科教学与研究。必定他即将进入“二线”。但他甘于与“全课程”团队一起穿越。

 

  在他看来,“全课程”几乎颠覆过往30年来的教育生活,“‘全课程’连结着世界,而不是一摞摞的教材。”唐克枫是常州清小老师群像中最为普通的一位,正因“唐克枫们”的努力“穿越”,常州清小4年的日常变得并不寻常。

 

  “全课程”是什么鬼啊?——四年来,这句常挂在老师嘴边的口头禅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窗外课程  自然生长

 

 

▲唐克枫老师的“窗外课程”是孩子的最爱

 

 

  唐克枫在常州清小度过30多年的光阴,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怀有特殊的情感,“全课程”也让这位严谨有加的科学老师变得“浪漫”起来。

 

  他的“窗外课程”是孩子的最爱。

 

  清明节,他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爬山虎,孩子们边看边画,一位三年级的孩子这样写道:这是春天吗?植物们都冒出了绿芽,爬山虎为什么还是干巴巴的模样?是不是死了呢?肯定死了!咦?没想到它突然长出紫红色的嫩叶!它的脚好像还要跑哇!

 

  谷雨时节,音乐教室前,玉兰花自由地绽放。雪白的花朵又招引着孩子,孩子们在树下仰着看,看一会儿,又跑到楼梯上仔细端详!

 

  秋分时节,鸟儿飞进了校园。布谷鸟,喜鹊,八哥,白头翁,麻雀……扑棱一声,喳喳一气,唧拉一下……

 

  唐克枫带着孩子走进香樟林里,孩子们围拢着唐老师,唐老师像爷爷护着自己的孙儿。

 

  香樟长出了新芽。唐老师告诉孩子们:“鸟儿吃了香樟的果,籽儿就会随着粪便排泄出来,鸟儿飞到哪儿,香樟可能长到哪儿!”

 

  “哇!”孩子不由张大嘴巴,一脸崇拜地仰望着唐老师。

 

  几天后,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地找啊找,有的孩子趴在食堂门口的石缝里,有的孩子跪在墙根边,有的孩子拨弄着枯叶堆……

 

  果然,他们都发现香樟的新芽!

 

  即便在课间,孩子们也会风一样地跑到办公室请出了唐老师。有一次,他们发现了新的秘密。他们拉着唐老师,朝一棵棕榈树指去,兴奋地嚷了起来:“唐老师,棕毛里也会长出香樟芽啊?!”

 

  唐老师鼓励孩子带点种子,放进棕毛里试一试。一个星期后,孩子带的种子在里面萌发了新芽!就这样孩子们在发现中观察,在观察中研究,在研究写作!

 

  孩子们对自然“敏感”起来,校园的时节也是教育时节,深藏着校园里的“物候”一个又一个被孩子扒拉了出来,孩子写道——

 

  雨水时节,白玉兰冒出花骨朵,布谷鸟“布谷布谷”叫着;清明时节,墙角的荠菜开花了,校园里风变软了;谷雨的那一天,爬山虎使劲地攀爬,一天长出好几寸,枇杷树也结出了果子;秋分时节,桔子、石榴都熟透了,秋天的味道从果子里跑了出来……

 

  唐克枫的课程在生长,生长着,孩子在实验中弄懂了“雨雾云霜雪”是如何形成的——

 

  雨是如何形成的呢?唐克枫找来了酒精灯、烧杯、水、玻璃盘子。他的课程像在玩魔术,吸引着孩子的目光。他说:烧杯的水相当于“五湖四海”,酒精灯是自然界“太阳”,上面盖着玻璃盘是“天空”。

 

  孩子们跟着唐老师捣鼓了起来。点燃酒精灯,“太阳”炙烤“五湖四海”,水蒸气向上,向上,触碰到“天空”,凝结成小水珠,水珠多了就会嘀嗒嘀嗒落往下……

 

  孩子在做完了“雨雾云霜雪”实验,语文老师蒋婷飞鼓励孩子写下雨雾云霜雪形成的实验作文,孩子们思索十多分钟,觉得写不出感觉,纷纷举手向老师抗议:一组写一种,看看哪组写得生动。

 

  “小家伙开始跟我讨价还价了!”不过,蒋婷飞老师微笑地向他们点头:“抗议有效,就依你们吧!”

 

  蒋婷飞告诉我,她并不是在“和稀泥”,而是对孩子意见的尊重,在她看来,“全课程”带给孩子是一种“安全感”,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而在传统的课堂,孩子就像一个个“士兵”,必须无条件执行任务。“如果学校成了军队、工厂该有多可怕啊!”她说。

 

 

 

生活数学  自主探究

 

  高紫薇是四年级的数学老师。

 

  她从一年级跟班到四年级,恰逢“全课程”在常州清小实践的4年时光,她对“全课程”的理解是,“全课程”核心尊重“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权利。

 

  四年前,高紫薇是常州清小公认的“提分王”,不过面对我的采访时,她先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有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况味,“我以前为什么死盯着结果,扼住孩子表达,剥夺他们学习过程的权利呢?”

 

  说到现在的课堂,她双眼放射着光芒,说到孩子的故事,更是满脸骄傲。她感激“全课程”数学导师张宏伟的指引和点亮,是他的“全景式数学”改变高老师的课堂。

 

 

  ▲数学课堂从概念走向生活

 

  四年级有一个单元学习“升和毫升”,传统课堂规定要用3课时,即便如此,孩子对“升和毫升”还是稀里糊涂的,甚至孩子们常常闹出笑话——一瓶眼药水应该有5升吧?一瓶橙汁差不多3毫升吧?

 

  她反思:为什么3个课时孩子还是一头浆糊呢?问题出在哪儿?如何教?教什么?她带着困惑向张宏伟老师请教,经过几次深入探讨,碰撞出“项目性学习”。

 

  对!让药片回归水果。高紫薇的做法是,让数学回归生活,让概念走向应用。

 

  “升和毫升”属于第三单元的课程,高紫薇早在第一单元就发动孩子去关注生活中的学习元素,每天放学回家寻找关于“升”“毫升”10多种器皿。

 

  那段时间,孩子对瓶瓶罐罐特有感情,在放学路上看到瓶子就冲过去捡起来,像个宝贝似的揣在怀里。回家后就开始翻箱倒柜,什么果汁瓶,洗衣液,电水壶、花露水都摊在桌子上了。

 

  找着找着,孩子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升”和“毫升”是液体的容量单位,厨房里的一桶油大约5升,一瓶眼药水3毫升......

 

  找着找着,也把问题就找出来了——既然是液体单位,为什么超市里纯牛奶用“毫升”,而酸牛奶却标注着“克”呢?

 

  孩子经过检索和研究发现,酸牛奶虽然是液体,但它十分粘稠,密度大,用“毫升”来标注,营销上商家就容易“吃亏”。

 

  孩子们怕我不明白,就跟我举例:如果你喝一盒标注30ml的纯牛奶,它的重量是5克,而你喝一盒重量5克酸牛奶肯定没有30ml,“‘稀’用毫升,‘稠’用克,商家太精明了,太精明了!”

 

  终过两周“案例论证”,教材上的第三单元来临了,孩子们都说,这个单元还有必要上吗?

 

  几位眼尖的孩子瞅着课本还向高老师“举报”:课本上有几个例子太不符合生活常识——怎么会有一桶4升的食用油啊,“我在超市里瞄了两周了,一般都是2.5升和5升!”一位孩子掷地有声。

 

  按照孩子说法,编写教材老师“没有生活经验”。

 

  黄烨是常州清小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在“全课程”导师杨玉翠课堂上浸泡了一年后,她的课堂充满灵动。

 

 

  ▲小朋友在课上专注的表情令黄烨很感动,趴在桌子上,眼睛盯着砝码,凑在一起,脚就这么悬着,一动也不动。

 

 

  在一堂“杠杆平衡”的课上,孩子们尝试合作,通过动手挂码,记录分析,孩子们一下子爱上了数学——

 

  在杠杆左边“2”的位置挂3个砝码,右边应该在“3”的位置上2个砝码,因为:左边2×3=6,右边是3×2=6嘛。

 

  合作小组又尝试用“×”和“+”的方法去保持杠杆的平衡:左边在“2”的位置挂3个砝码,右边可以分别在1的位置挂1个砝码,5的位置挂1个砝码:2×3=1×1+5×1!

 

  黄烨说,孩子有时一堂玩得不过瘾,就向她申请长课时,小朋友在课上专注的表情令她很感动,“趴在桌子上,眼睛盯着砝码,凑在一起,脚就这么悬着,一动也不动。”她一边比划一边说道。

 

 

 

 

主题课程  自由飞翔

 

 

 

  ▲宋妍老师的生命课堂

 

  去年初冬,我听了三(2)班宋妍老师的随堂课——《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是一篇有关树叶春夏秋冬的生命故事。

 

  这篇文章大概2300字。一篇2300多字的文章是否超出三年级孩子“理解容量”?文章中高频闪现的“死亡”会不会引起孩子不适?

 

  课后我跟孩子们聊开了。

 

  一个小男孩告诉我:冬天是落叶死亡的季节,我是落叶,我还是喜欢这个季节,我落往大地,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给了大地营养,大地给大树营养,大树又在春天萌发了新芽!

 

  他一连用了5个“我”,我想,在传统的课堂上,他的5个“我”会不会被老师善意地删除,他这样富有个性表达,我们教育又如何来保护与激发?!

 

  我陷入了沉思。

 

  在宋妍看来,“全课程”促进她的课堂转型,她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沉思下来,飞翔起来……

 

  在成长课系的主题周,她和孩子一起阅读《狮子王》,观看《狮子王》影片,写《狮子王》续集。

 

  那一周,孩子运用故事山、情节链、思维导图读透了整本书,长出了‘思想’。

 

  在探讨环节,一个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刀巴是反面人物,他阻碍新巴成为狮子王,竟然亲自指使侄子前去陷害新巴!

 

  另一位孩子“腾”地站了起来,反驳道:你凭什么说刀巴是反面人物?你关心他在童年时候遭受不公吗?童年成长给他带来多少伤害啊?!

 

  这位小男孩又对宋老师说道:宋老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新巴也遭受不公,没有遇到朋满和丁丁把他带到这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刀巴呢?

 

  宋妍当时仿佛“在一个充满能量的场域里”。

 

  宋妍问孩子:你希望成为哪个角色?大多孩子说,想成为新巴!什么时期的新巴呢?童年时期!

 

  但有的孩子却在作文里写要过“那段逃避的生活”!——那是新巴无忧无虑的生活;有的同学想成为“回到狮子园成为国王的新巴时期”……新巴已经扎入孩子心底的英雄人物。

 

  宋妍分析说,自己喜欢什么时期的新巴,她就清楚孩子内心世界“在哪个阶段”,比如遇到学习困难的孩子,就会写到他喜欢那段逃避时期的新巴……

 

  通过这一周,“狮子王”在孩子心里活起来了,火起来了。孩子把《狮子王》影片反反复复地看,书反反复复地读,课间反反复复地探论……

 

  一天,晨诵时宋妍播放了《狮子王》里一段欢快的旋律,孩子不由自主地哼唱了起来:等不及成为狮子王……后来,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这个旋律成为晨诵的主题曲。

 

  宋妍介绍说,三年级开启了成长课程,跟以前的传统上法上有大区别,文本6、7页,原版跨度很大,在二年级遇到这样的长绘本一般采用“浓缩讲述”方法,对长绘本不会过精细的解读,但“全课程”走了到了三年级必须走向“精读阶段”。

 

 

▲宋妍说,主题课程并不是语文、科学、数学学科“和在一起”,物物相加不是“全课程”

 

 

  她的理由是,一二年级是“浪漫阶段”,而三年级是“浪漫阶段”向“精确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处理《狮子王》的长绘本教学过程当中,常州清小三年级学部老师集体坐下研讨,觉得以二年级长绘本的教法明显是不够了,因为到了三年级,应该把节奏放慢了,把《狮子王》上成主题学习周,变成项目学习,“我们上了五天,作为一种尝试,觉得时间花这么多,值得不值得的,当时我们也拿不准。”宋妍笑着说。

 

  她坦言,后来想想,这个不自信是受原有的课时框架束缚,我们从几个方面入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孩子要通读,怎么来梳理这个故事,孩子用到了故事山、情节链,来梳理课文这个脉落,情节有几个高潮,以此深度挖掘文本的价值。

 

  她说,传统教法只是讲内容,讲知识,但在成长课程中,我们的文本要与孩子有了链接,孩子与狮子王一起成长的,一篇文章学了5天之后,孩子在这5天里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这次探路让宋妍对主题课程有了新的认知,她说,主题课程并不是语文、科学、数学学科“和在一起”,物物相加不是“全课程”,上完《狮子王》主题课,她对主题学习的认识更加通透了——基于孩子情感来展开主题学习,一个文本,一位老师,一周课时也可以进行主题学习。“主题课程在于内涵,不拘泥形式。”

 

  她进一步说明,从语文自身来说,主题课程要从认知、情感到价值的渐进,并不需要借助科学、数学、体育这个“形式”来达到主题学习,如果那样就是一种狭隘教育观念,也是陈旧的观念。

 

  她还强调,孩子对文本理解需要“工具”,但不能滥用。比如,“表格”可以把文本相关数据对比,使得清晰明了;“情节链”更适用于梳理简单的故事,厘清故事的脉落;“思维导图”是一个理性分析的工具;“故事山”更能促进孩子对文本的丰富想象……”

 

 

 

全人教育  自在求索

 

 

  ▲趣味课堂

 

  “全课程”是什么?

 

  唐克枫老师对全课程理解是:全人教养。他告诉我,他的课堂是在“慢时光”里生长出来的,原来的传统课越上越快,学完又赶着复习,每天都被赶着走、追着走,特累!现在的课堂,他用诗意来形容,有时孩子要观察校园里的鸟儿,一趴就是十几分钟!

 

  蒋婷飞深有感慨地说,全课程的课堂是“安全”的课堂,孩子的另类声音是教学相长的“活水”。

 

  在高紫薇看来,如果没有“全课程”的引领,没有张宏伟、杨玉翠老师的指点,她可能还会那么偏执——因为她对传统课堂的教材烂熟于心了——她可以预测孩子在哪儿走弯路,在哪儿跌倒,“我就会无意识地硬拉着孩子学习,不让他们“走弯路”、“跌倒”,其实这样教法是把孩子的创新能力统统杀了,弯路,跌倒,摔倒,这个过程要还给孩子。”

 

  为什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黄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分析道,学生听老师上课和学生听学生上课是不一样的,老师在课上吧啦吧啦地讲,孩子认为老师讲得“全是对的”,他不会冒然挑战权威者!而听同学讲课,他就会思考,你讲得到底对不对?还有其他方法吗?孩子就会质疑,交锋,这样他就有了听课能力。

 

  主题课程创新探索后,宋妍作了一次分层的尝试,她把8个经常跟她在课堂上“唱和”的孩子请出课堂。“在不降低课堂难度的情况下,会不会有再次飞起来的孩子?”宋妍当时没底,但她隐隐地觉得这样尝试很有意义。

 

  但没想到,又有“8个飞翔的孩子”。她动情地说:这些孩子平时没有机会“唱戏”,或者说,他们头顶上盘旋着原来“8个孩子”,他们失去飞翔的勇气,所以只有“窝在那儿”,但是第一批飞走了,第二批就有机会飞翔了。“我在反思,在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机会留给他们,作为老师我们要认真反思!”宋妍神色严肃地表示。

 

  再次飞翔的孩子里有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在《狮子王》的主题课上,他竟攥紧小手,用力振臂高呼:“我也要成为一个勇敢的狮子!”

 

  宋妍认为,没有这次分层的尝试,即使在一间教室里,一个课堂上,老师也“看不到‘真实的学习’。”

 

  常州清小校长刘参表示,在传统的教育里,我们在成片成片的森林面前,绿意直扑眼帘时,我们不由惊叹、赞叹、兴叹!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却忽略每一棵树的样态。

 

  为了能够关注每一棵树、每一个“人”,2013年9月,常州清小决定引进“全课程”。

 

  常州清小校长刘参回忆说,学校首先对“机制”作了改良,推行学部制,小学六个年级,每个年级都设立“学部”,让学校扁平化,“与北京亦小‘全课程’无缝对接。”

 

  宋妍是三年级学部负责人,她回忆说,成立学部制后,仿佛每一个学部都成为一所微型学校,真正关注每个学年孩子成长。“原来学校通知一项活动,全校都要参加,太过于笼统。”

 

  一位三年级老师告诉我,曾经学校邀请一位专家讲座,谈得是儿童阅读,其实根本不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参与,但还得让孩子‘陪着’听!“实施了学部制,我们一切课程与活动紧紧地贴着孩子。”她的重音落在“紧紧地贴着”!

 

  这位老师说,4年的全课程实施,他感觉自己才是真正在“做教师”“做教育”,每天都在研究儿童的成长,而以前很多琐碎事务让她不堪其扰,“这个表格,那个台账,弄得很疲惫,很挫败,没有成就感。”

 

  著名教育人士吴非曾指出,现在的老师杂务缠身,非教学活动过多,得不到喘息,有些老师说已经到了“抽空备备课,改改作业”的地步。看看教师的日程周程月程,总是满满的。有位老师一学期累计收到学校各部门发给的通知140份!

 

 

  ▲“抓起来”的数学故事

 

 

  刘参说,学部制设立之后,让教师回归教学,确保教师静下心来研究孩子成长。

 

  如何保证“全课程”原汁原味流淌进校园?刘参给出两个词:渗透、浸润。学校派出“种子老师”泡在“全课程”老师的课堂上,一起上课,一起听课,一起教研,“先成为影子,再成为种子”。

 

  黄烨回忆说,她在杨玉翠老师课堂浸泡了整整一年,杨老师的课堂放手给孩子,一堂课上着上着杨老师就不见了,看似那么“散漫”“失控”,但老师时不时得“冒出来”,其实那十多分钟很重要。

 

  她坦言,刚进入杨老师的课堂很不适应,学生主角的“全课程”与老师控制传统课程的“对抗”延续了一个学期,有时很沮丧,有时迷茫。

 

  我问她,跟着这么优秀的师者怎么会沮丧、迷茫?

 

  黄烨说,放下从前,放下传统说说很容易,其实很艰难,必定我教了十多年的传统课程,跟熟悉的课堂、思维、自己告别是需要勇气的。

 

  第二学期,黄烨对“全课程”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会儿才知道要从儿童视角理解教育,一二年级孩子没有数学概念,所谓的“数学”是成人给予一个名字而已,如果每天都是加加减减演算,孩子会失去兴趣,“‘数学’多面目可憎啊!”

 

  高紫薇对杨玉翠、张宏伟的课堂印象是:多元、民主、自由,他俩的课堂就像朋友之间的交流,让孩子站在课堂中央,从他们的课堂上,高紫薇听懂了杨玉翠老师对她的“交代”:你不要控制课堂,你让孩子去讲,当他把这道题目讲给同学听,同学又听懂了,那他真正把这道题弄懂了。

 

  张娴在常丽华老师课堂驻守了一年,在接受采访时,她动情地说:“我已经48岁了,穷尽我十年的时光也无法企及常丽华老师的状态,但是我对全课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全课程实施中,包括家长在内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也有些家长担忧:常州清小“全课程”会“玩掉”成绩,4年考核表明,常州清小的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区前列。

 

  一位教研员表示,常州清小的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学习。他举例,3/4和2/4哪个大?常州清小的孩子能够写出几种“说理”,比如一个孩子呈现三种方法:1、两个蛋糕,都分成4份,我拿到3份,你只拿到2份,3/4比2/4大;2、画两幅图,分别分成4等份,涂色,一目了然;3、3/4是3个1/4,2/4是2个1/4。

 

  这位教研员认为,常州清小第一正确率高,第二,说理多样化,第三,说理语言表达清晰。

 

  在我即将写完这篇教育特稿时,唐克枫老师退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现在他一有空就站在那排香樟树下,依旧摩挲着粗壮树杆,慨叹30年前栽下香樟树的场景——有的树苗歪了,他要连夜要培土,扶正;有的树苗蔫了,他赶紧挑水让树苗喝个饱;有的树苗长了斑点,得请园林医生……

 

  他对我说:“这段日子要多一点时间给清小的孩子,多一点的时间给‘全课程’!”说着说着,他的眼角渗出了泪液。

 

 

(江南教育网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授权

 

 

江南教育网 中外角度 江南深度 供稿:

13775626247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