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可以用在作文里的优美语段?



信息来源:泽禾堂教育       2020/10/31



母爱


古代名句
1.凯风自南,吹彼棘(jí)心。棘心夭夭,母氏劬(qú)劳。
(和煦的微风从南方吹来,拂弄着枣树又嫩又盛的芽心儿,慈爱的母亲辛苦汲汲地抚育着孩子。)

——《诗经·邶风·凯风》



2.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看到寒霜把芦花摧残,泪水不禁沾湿(我的)衣服;满头银丝的母亲再也不会倚靠着柴门盼望着我的归期了。)

——与恭《思母》



解读:类比手法

两句诗从母亲出发,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第一句写母亲付出岁月的辛苦养育之情,第二句借母亲倚门盼望儿归的事侧面表现深深的母爱。“棘心夭夭”可用作形容幼小孩子的成长,“霜陨芦花”可借来形容母亲饱经沧桑岁月、容颜变老,“白头”可用作外貌描写,增加诗意。



3.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满头白发的老母亲掩着门不舍地泪流,扯断孩子的衣衫袖子也留不住他远去的身影。)

——韩愈



解读:外貌、动作描写+夸张手法

这句诗描写孩子离家,母亲伤心泪流的场面,“遮”“啼”等动词既准确又形象。



近现代名句


1.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史铁生《合欢树》



解读:动作描写
史铁生失去双腿,一蹶不振的那些年,母亲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为了让他开心,母亲想尽办法带给他希望。这句话以动作描写为主,语言平淡却饱含深情,从“给我借书”“顶雨冒雪陪我看电影”“为我打听偏方”三件小事,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到处”“顶着雨”“冒着雪”“打听”这些副词、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写出母亲的不放弃与细心爱护,很值得小纸条借鉴哦~
2.记忆中,我们全家人第一次围坐在竹桌子四周开始在新家吃饭时,母亲的眼神里,多出了那么一丝闪光,虽然吃的只是一锅清水煮面条,而母亲的微笑,即使作为一个很小的孩子,也分享了那份说不出的欢喜。

——三毛《永恒的母亲》



解读: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

母爱有时候也体现在母亲的神态当中。三毛这句话通过对母亲“眼神”“微笑”的描写,写出母亲藏在眼睛和笑容里深深的爱。写母爱不一定要从正面写母亲怎么爱“我”,也可以从侧面写,加上一些孩童角度的心情刻画,如“闪光”“欢喜”。



3.母爱是栋很老的房子,坐落在村庄的影子里,所有的子女都把她忽略,知道珍惜时,不知何时已坍塌溘逝;母爱是一双粗糙的手,生长着岁月的茧子,轻拍着柴门,挑拣这最好听的童话,轻轻地放在孩子们的梦里;母爱是把神奇的尺子,丈量着渐行渐远的步子,是盼望是希冀是越来越白的发丝。

——雷黑子《母亲》



解读: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结合+正面描写

这句诗把母爱分别比作“房子”“粗糙的手”“尺子”,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情感浓烈。可见,写作时善于借助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文采和情感不失为一种“巧技”。但是,选择比喻事物的时候,需要恰当、生动,符合“母亲”的形象哦!



4.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

——泰戈尔《金色花》



解读:动态描写+大胆想象

运用比喻手法把“我”比作金色花,想象大胆奇特,从孩童视角写母爱。运用“笑嘻嘻”“摇摆”“跳舞”“匿笑”的形象动词赋予顽童生命活力;然后运用两个疑问,进一步衬托出孩子的天真调皮,对母亲的依恋,显得温情美好。



榜样


1.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钟扬颁奖词



2.三十忠诚风与雪,万里邮路云和月。雪山可以崩塌,真正的汉子不能倒下。雀儿山上流动的绿、生命禁区前行的旗、蜿蜒的邮路是雪山的旋律,坚强的多吉,你唱出高原最深沉的歌!

——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其美多吉颁奖词



解读:用整齐的句式、凝练的文字,列举榜样事例,书写赞歌。

【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颁奖词的渲染下,我们更是深受触动。运用饱满的深情、凝练的文字和平凡的事迹,不止榜样的形象鲜明生动体现出来,情感也随之流露。因此,当我们要赞扬榜样的时候,可以学习上面的写法,把它放在文章或段落结尾处。】



3.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茅盾《白杨礼赞》



解读:运用对比,赞扬品质。

在茅盾的笔下,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和盘旋的虬枝,但是却拥有伟岸、朴质、严肃、挺拔的身姿,于经行沙漠的人们和温柔水乡滋润的树而言,白杨树就是榜样的存在。“婆娑”“横斜逸出”和“正直”“朴质”等的反差,其他树与白杨树的对比,更突出“榜样”白杨的品质特点。



欣赏


经典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



解读:哲理性名言引出“欣赏”之题

这一句没有直接写欣赏,表达的却是欣赏的意思。孔子说,无论遇见谁,都要习其所长,改其所过,不仅要让人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也是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2.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可恨这繁花似锦的世界,游人还未欣赏,却全都交给了黄莺和飞燕。)

——陈亮



解读:巧用反语,写出景美

这一句明面上是词人埋怨几多的黄莺与春燕霸占春色,实则是写景的好句子,短短十五个字,就将春色写得优美动人,芳菲、游人、莺莺燕燕,有动有静,相得益彰,只恨春光无限好,少有机会能被欣赏。



3.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

——三毛



4.赞扬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


——拉罗什夫科



5.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
——达·芬奇



6.懂得欣赏别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欣赏,赞美是美德的影子。

——赛巴特勒



解读:
“……是……”作为一种较常用的说理句式,当两个词语都为贬义词,比如“一个不积极的人,是难以成功的”,则会表现相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前后的两个词语词性需要具有一致性。这几句话,很适合放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作点睛之用哦!



7.夸奖人的时候,不可静如秋水,要七情上脸。不要以为喜形于色是不老练的举动。别人的进步,值得我们为之欢欣鼓舞,并且让对方毫无疑议地感知我们的赞美和欢愉。

——毕淑敏



解读:从神态上,让“欣赏”溢于言表

适用于渴望欣赏、学会欣赏的主题。这一句用于为人处世很适合,告诉我们别人获得进步的时候,欣赏别人的时候要及时夸赞,夸赞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勇于展露,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欢愉。



8.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北面与西面的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校,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在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有媚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山雨》



解读:描绘周围景物,以美景突出欣赏

“醉人的”“时季”“碧草”“残瓣”等词生动又优美,作者通过对残春的细腻描写,写出处处的媚人风光和欣赏美景的人。细腻而又不显得空洞浮夸的景物描写,很值得小纸条学习哦!



自信


短式名言诗句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王翰《凉州词》



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李白《上李邕》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帆起航,横渡沧海。)

——李白《行路难》



解读:巧用气势宏大的词表明自信。

古代诗人对信心的描写一般体现在万丈豪情的壮志里,面对艰难和挑战的环境,我们可以引用以上诗句表明坚定的心志。诸如“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抟摇直上”等词气势宏大,意境优美,快拿小本本记下来!



4.没有自信的美貌还不如有自信的丑陋那么有吸引力。

——乔治·库克



5.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三毛



6.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泰戈尔



7.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者。谁下定决心后,缺少灵活性,谁就是傻瓜。

——诺尔斯



8.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

——高尔基



解读:用简短的句式表明丰富的哲理。
信心是勇往直前的勇气,是艰难困境里的坚持,三毛“任他是谁”,以自信的笑容活出个性;泰戈尔在信念之下,感受到光明的歌声;高尔基也说,满怀自信的人,沉浸生活最终认识自己……这些简短而富有哲理启发性的名言,适用于写作的说理,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小纸条也可以尝试用简短的句式,表达出丰富意蕴的句子进行写作哦。



长句欣赏
1.对那些有自信心而不介意于暂时成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怀着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别人放手,而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而他仍然前冲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每次跌倒,而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会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雨果



解读:
雨果的这一句“对……没有所谓……”这种句式适合用在长排比句中,当三句以上并列出现的时候,文段的力量感会非常强,用于呼吁或者放在演讲稿中会很振奋人心。



2.万物都有自己的锋芒,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山秀……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你芙蓉如面,我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有驰骋江湖万丈豪情,我有小桥流水清风明月,所以,我就是我。



解读:运用对比,写出自信。

这句从满分考场作文摘录下来的好句,可以看出作者善用优美的风景和自己身上的优点进行同类的比较。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北国有万里雪飘,但江南也有草长莺飞;他人美丽如芙蓉,但“我”亦不差,自有诗书气质。让人读来,一份自信从文字里袭面而来。



家乡


古代名句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倚楼远望,只有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为相思的眼泪。)

——(宋)范仲淹



2.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杜鹃的啼声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

——(宋)陆游



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一路远行,游子思念着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可见,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槲叶落满了山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里。)

——(唐)温庭筠



解读:
寄情于景,借景抒怀。
思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在古代,中国文人因考取功名、谋求仕途、探亲访友等原因,长期在旅途漂泊、寄居他乡,因此催生出非常多思乡的诗句。诗人们常常运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抒发自己的乡思之苦。例如,最著名的月亮、鸿雁、杜鹃等已经成为古典诗歌思乡的典型意象。



借景抒情,是文学创作常见的技法,既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又能增添作品的意境与美感。以上三首诗句中,诗人都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境,勾起读者的思乡共鸣。



月亮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容易令人联想起人的离合,因此,它成为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常见意象。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也是借用月亮,来表达羁旅异地,怀念家乡的苦闷。



近现代名句
1.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沈从文《边城》



2.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阵,每届盛夏,溽暑蒸腾,大半个都市笼在昏赤的炎雾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构成阴带,屋里的人都蟛蜞出洞那样地坐卧在弄堂里,精明者悄然占了风口。一般就株守在自家门前,屋里高温如火炉烤箱,凳子烫得坐不上。

——木心《上海赋》



解读: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许多作家都描绘过自己的家乡,城市与作家构成一组特殊的文学符号。例如老舍与北京,张爱玲与上海,沈从文与湘西,鲁迅与绍兴……许多作家在描写家乡时,都注重细节的刻画。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许多景物的细节描写,例如上文中对小溪、河床、山脉、渡船等细节的刻画,令边城小镇茶峒的面貌活灵活现,深入人心。木心通过对上海弄堂的细节描写,将弄堂的纵横交错、人情味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不用身在其中,也能感受到弄堂的风情。



3.我对冬天的陕北有一种特别的喜爱。视野中看不见一点绿色。无边的山峦全都赤身裸体,如巨大无比的黄铜雕像。所有的河流都被坚冰封冻,背阴的坡地上积着白皑皑的雪。博大、苍凉,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世界。身处其间,你的世界观就决然不会像大城市沙龙里那样狭小或抽象;你觉得你能和整个宇宙对话。

——路遥《路遥文集》



4.我就喜欢这样慢悠悠地走啊走啊,没有人,走啊走啊,还是没有人。没有声音,停下来,侧耳仔细地听,还是没有声音。回头张望脚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浓稠。整个山谷,碧绿的山谷,闪耀的却是金光。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解读:白描手法

白描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加渲染与烘托的表现手法。以上两个文段,均未过多运用特殊的修辞与表现手法,仅用平实的语言将家乡的景色、意境勾勒出来。路遥的“无边的山峦全都赤身裸体,如巨大无比的黄铜雕像”将苍茫的西北大地描绘得生动形象,场面感传神地凸显出来。李娟在描写家乡时,“走啊走啊”“没有声音”,语言非常简洁、干净,将阿勒泰的辽阔、壮丽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读书


古代名句
1.夏虫不语冰。

——庄子



2.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读书有所见作》



3.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浣溪沙》



4.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陶渊明



解读:

引用古人关于读书的诗词,增加句子哲理内涵,可以让句子或文段富有深意。拿“夏虫”和“冰”相连,比喻见识短浅、囿于见闻,说明读书的重要性;通过“灯火”“纸窗”“修竹”“读书声”的视觉、听觉描写,写出雅致的读书环境;通过读书,不仅可以阅览千载诗书涤荡心灵,更有美好的佳想。



(这里比较难举个栗子)示例:浸润着书香悄然入梦,在明月下循着梧桐花香,蟪蛄吟鸣,来到了柳岸边矮小的茅庐前,听着陈继儒笔下灯火纸窗修竹里的读书声。



近现代好句
5.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丹麦谚语



6.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7.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高尔基



解读:
书装载着知识的宝藏,读书的过程就是寻找珍宝的过程。爱上阅读,我们可以从狭隘中解放出来,看到更为辽阔的世界。而且每一个文字,每一张书页都承载着或深刻的哲理,或通透明晓的知识,或优美诗意的灵魂。经过挖掘甘甜的“泉水”才能从砂石下涌出;经过“船只”的航行,才有机会看到更湛蓝无垠的海洋;经过眼神的触碰,才能看到得到灵魂的交流,思想的生命。



8.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zhì),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杨绛



解读:
放眼银河时空,我们不过是只朝生暮死的虫豸,生来渺小,生命短暂,杨绛先生将对读书的理解带着优雅通透的目光,让人感受到她对读书的喜爱。“朝生暮死”“爬爬”“停停”“心窍”“乐以忘言”等词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成长


国内名句
1.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水乡人民长期在湖边生活,即使驾着轻舟,面对大风大浪也冷静从容、毫无畏惧。)

——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解读:巧用象征、比喻手法

本诗生动展现了江南人民面对江上风浪时的无畏、豪迈。这两句诗,通过轻舟与大风的对比,突出了船夫的勇敢气魄;而勇气的来源,则由一个“惯”字点出,这就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因此,此诗句也可用于比喻、象征成长路上关于磨练、积累的重要经历。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当时世人不识得这棵终将参天的树木,直到它直插云霄,人们才开始称道它的高。)

——杜荀鹤《小松》



解读:对比+象征

这两句诗借松写人,说明了即使是人才,成长的过程中也可能会经历冷寂的阶段,乃至遭受误解、不屑。然而,如果我们能像小松一样,坚韧不屈、秉性不移,也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3.即使命运从不发芽,我不惋惜千百次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我不遗憾千百次凋零。信念告诉我的人生: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我不停息寻觅的歌声;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我也珍爱走过的路程。无愧无悔才是人生:朝着地平线匆匆走去,让世界评说我的背影。

——沙叶新《我的人生》



解读:整齐的句式+生动的形容

这段话对偶工整,用词贴切,具有语言和音律上的双重美感。其次,又以播种、路途等比喻人生,化抽象为具体,生动直观。再者,思路新奇、用字巧妙:脚能走完道路,因此更“长”;人能登上山峰,因此更“高”。可见,朴素的词语,也可通过巧妙运用句式、修辞,达到生动说理的效果。



4.一百年前中国还有凌迟,五十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四十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三十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二十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十五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十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五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解读:排比+列举

“成长”不一定用于具体的个人,也可用来描述一个整体的进步。这段话通过“压缩”时间轴的方式,将中国的飞速变化以一种直观、鲜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列举、排比型的写作方式,既能加强气势,又起到了对比突出的作用,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运用到描写自己的经历当中。



国外名句
1.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2.在你要战胜外来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要你不断地自拔与自新。

——罗曼·罗兰



解读:

前一句话用词秀雅,描述了“水滴石穿”的道理,可用于说明成长路上坚持、积累的重要性,具有使文章生动、优美的效果。后一句话通过内在与外在的敌人的比较,强调了“内心成长”的重要意义。



3.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忽然被投进这大千世界/无数波涛从四面向我们袭来/周围的一切使我们兴致盎然/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却又被各种尘世的纷扰冲散。

——歌德



解读:

歌德关于“成长”的描写生动形象,把成长遇到的困难比作投入世界的石子,激起波涛,再深入描写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鲜明生动写出成长的滋味。“安谧”“兴致盎然”等词和细腻情感的描写都值得借鉴哦~



逆境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普希金



4.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萧伯纳



5.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郭小川



解读:

善用“……是……”句式。这类表示肯定、判断的句子,一般名言居多,适合引用增强作文的说服力。把逆境比喻成另一种具体的东西,换一种说法表达出来,显得更加生动。



6.既然早已点燃生命之灯,就要有勇气用微弱的灯光挥散那突然降临的黑暗;既然已经背起生命的行装,就必须担得起生命中与生俱来的沉重。

——《穿越逆境》



解读:

巧用“既然……就……”句式。以“黑暗”“沉重”比喻逆境,通过点燃生命之灯和背起生活行装的描写表达面对逆境的信心,加上“既……就……”的运用,显得极有力量和勇气。



7.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



8.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从各个方面袭来的劲风,然而每一阵风都会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稳住航舵,即使是暴风雨,也不会使你偏离航向。

——西·切威廉斯



解读:
逆境不是困境,而是一种催人前进的力量。虽然逆境会让人受伤,会导致航向偏离,但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它便带有希望的光芒。

文章来源:泽禾堂教育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