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笔学员作品 | 王顺康:寻找近园



信息来源:鸿笔创意写作坊       2020/11/13

寻找近园

作者: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  王顺康

指导老师:鸿笔创意写作坊   周永峰




01


要不是参加“园林主题”写作课程,我还不知道,在常州还有这么富有诗意的近园。近园深藏在常州宾馆大院内,即便是常州本地人也很难发现她。我从常州宾馆东门往里走,看到左侧白墙上披挂着爬山虎。

近园外墙粉刷过,我看了看花窗,没有苏州园林精巧,显得很俗气。我在小组合作中尝试设计过花窗,有海棠花式的,有飞鱼式的,还有旋风式的……我感觉还不如我们设计的好看呢。


我从近园西门进入园内,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前走,一会儿便来到了一个亭子里,名叫秋水亭,这个亭子很古朴,通体棕色,四周都有窗户,房顶又尖又高,直穿云霄。


进入亭内,抬头一望,一条丝绸般条幅垂挂了下来,上面写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就是秋水亭命名的出处吧。


一阵儿清香飘来,我在秋水亭旁看到了一株补栽的桂花树,为什么说是补种的呢?清代常州人赵怀玉诗《近园秋水亭看桂》写道:桂花深处筑亭幽,日涉还应胜舣舟。半月香风吹未断,此间已占十分秋。一百多年过去了,不可能还这么细小吧。


我眼前忽地出现园主人和三五好友在秋水亭雅集的场景:听着悠远的琴声,闻着桂花阵阵香气,吟诗唱和,偶尔画上几笔,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02


近园同苏州园林一样,都运用了很多框景手法。从虚舟的框中看到风景层次纵深。近园曲径通幽,走廊小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它可以让人们觉得看来更有趣味,而且让你左顾右盼,只有区区几亩面积,近园里面就有这么多风景。




继续往前走,一棵高大的倾斜树木便矗立在我的眼前,因为太过倾斜,怕它倒下,养护人员用两根竹竿撑住了树干前端,这棵桧柏已经有140岁了。它注视着每一位游人。


来到亭子对面,便是一个池塘,池塘里的喷泉哗哗地响着,旁边的知了大声唱着歌,树叶沙沙,王籍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周围一片生机勃勃的场面,我好像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乐池中


清代杨兆鲁写过《近园图记》,里面有很多景点。这些景点还在吗?我找到了鉴湖和西野草堂。在L字形楼房的周围又找到了很多景点。经过十几分钟的寻找,景点差不多都找到了,但就没有看到“见一亭”。




《近园记》记载,见一亭在假山和三梧亭之间。我一眼便看见了鉴湖前面的那一座假山,我推测,是不是因为亭子太过密集了就把见一亭给拆掉了。


03


这时,我朝鉴湖对面一看,便是一个很小的洞,这个洞题名为垂纶洞,只能一人侧身进入,这应该文人归隐的意思吧,园主人费尽了很多心思。




我脑海又冒着一个场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明月高照,月光照在湖面上,秋水亭在湖水里轻轻地摇晃,杨兆鲁和他的友人饮酒作诗,站在窗边,凝视着高高的一轮明月,月色下沉,他们才依依不舍各自走回家去。


接着往前走,便是一间挺大的房子,叫做容膝居,这座房子好像是新建的,但是依然古朴,里面黑暗,我走进去,特别凉爽和寂静。


04


近园有很多名字,如恽园、静园、丁园、复原等等。而背后却隐藏着很多故事。




一开始园子的主人叫恽厥初,他平易近人,当时正是在明清交换的时候,清朝官员要把明朝所有皇家子孙全部斩尽杀绝,刨根挖苗。恽厥初对明朝很忠厚,明朝永王朱慈炤流落江南,他赶紧把永王接到家中,这可属于窝藏啊,最后清兵还是抓住了他,永王招供了,恽厥初也受牵连,被关进了监狱。出狱后,病死了。恽园东园,也就是近园渐渐地荒芜了。


恽厥初死前告诉他的后代,千万不要去清朝当官,因为清朝都是满族人当官,当皇帝,不再由汉族的统治。所以,恽厥初的子子孙孙坚决不当官。不当官家境变得贫穷。一直到恽厥初的曾孙子,迫于生计,就把东园卖给了杨兆鲁。


杨兆鲁拿到园子之后,把园子扩建,叫做近园,近乎是园,这是文人的一种谦虚吧。清朝常州官员有泰在《有泰日记》中写道,至花园一游,布置不俗,乃南田老人与石谷子手笔。恽南田和王石谷两人的名气很大。杨兆鲁请了很多人帮他作画写诗。其中就有王石谷,王石谷的《竹坞幽居图》价值连城,去年拍卖价格是1450万元!


05


走出近园,西边本来有一大片宅子,就是当时恽家藏永王的西宅,现在却已灰飞烟灭。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宅子和园子可是分不开!而现在西宅成了常州宾馆的领地,还好,我还能看到半座旧宅,宅子里面倒满了垃圾,断垣残壁。即将倒塌的废墟,不时冒出霉味,上面长满了蜘蛛网。楼顶已经开始歪斜,摇摇欲坠。估计再下几场雨,就要塌掉了!




现在西宅不见了。为什么要把这么好的文物毁于一旦呢?据说,当时文物专家阻止过,要求保住恽宅,但换来是一夜之间的拆毁。


再后来,常州宾馆矗立起来了,好像现在已经倒闭了。近园还在,西宅却不在了,为什么恽家东园和西宅命运不同呢。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