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缘——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汇报》薛川东 著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       2020/12/10


《语文情缘——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汇报》薛川东 著万卷出版公司


记得刘心武先生曾在《春从心出》一文中说,如今书林繁芜丛杂,好书难觅。最近,读了薛川东老师的新作《语文情缘——一位特级教师的汇报》,我如饮佳酿,如获至宝,受教良多,真是好书耐读啊!薛老师是中学语文界的名师,博闻强识,人淡如菊。一望书名便可知其谦和低调的品格,薛老师把多年来精心撰写的“珍馐美馔”捧到读者面前,却谦虚地说是交上一份“汇报”,今特写下我读这本“汇报”的汇报。


这本书是帮助语文老师们打开教学大门的钥匙。当语文老师的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为师真谛尽在其中。教书无捷径,教好有方法。薛老师认为:“备课是教师的常态工作。备课时力求‘有所发现’,即真正悟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窥见文中的亮点以及廓清疑惑,确认其教学价值,并设计好怎样用自己的话语系统准确、生动地表达。”他特别强调教师要有“独到见解”,备课有所发现,讲课时就多了几许底气。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经典名篇,解读者甚众,名家、大家似乎已将其妙处言尽,薛老师却仍能独抒高见,言人所未言。他说“:很多评论者喜欢用‘动静结合’来概括第四段的写作特点。其实,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便流动起来了。佩弦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中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如此奇崛的见解读来实在令人醍醐灌顶。


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薛老师带着学生品味这篇散文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口语诗化。他认为“诗化”不是将文幻化成诗,而是“化”诗的韵味入文。《春》有诗的意境,但作者有意在语言上区别于诗,且读春雨“密密地斜织着”一句,便让人拍案叫绝了!确乎逗人诗情,一时“斜风细雨不须归”“微风燕子斜”之类的佳句都被钩沉。书中类似的精警妙语俯拾即是,读者入山,必能抱玉而归。薛老师为何有如此之高的教学水平?一方面得益于他扎实的读书功底,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参加了“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的工作。他认为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教师首先要将“文本”编成“课文”,写一则导语、加一个注释、缀一条旁批、出一道习题,都需要深思熟虑、精雕细琢。在他看来,编写教材犹如铺路搭桥——有路有桥,教师才能与学生携手进入美妙的语文园囿。


这本书是帮助同学们走进名篇佳作的门径。学生总会让我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开具书单,我深感“人生有涯,书海无涯”。学生们应在有限的时间里读些什么呢?肯定是读佳作。读哪些佳作呢?应该怎样读佳作呢?其实学生们也读过不少名篇佳作却往往是入宝山而空还,读不得法。本书选了三十一篇名家之作,选文精当,足见薛老师慧眼识文。佳作后精妙的鉴赏文字是本书的精华之所在,这些赏析文章既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读出文章立意旨趣、章法布局,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行文韵致、字句锤炼的洞烛幽微之处。


印象最深的是左宗棠《致孝威、孝宽》一文结尾处写道:“屋前街道,屋后菜园,不准擅出行走。如奉母命出外,亦须速出速归。‘出必告,反必面。’断不可任意往来。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为同类。倘或不然,则同斋割席,勿与亲昵为要。”这番话往往容易被读者忽略,不能“涵泳优游”。薛老师对这个结尾做了如下赏析:“信的末段,事无巨细,叮咛再三;语意谆谆,白话口语如出村老乡翁之口,倍显亲切。偶用东汉管宁为专心攻书,与好友华歆决绝,割席明志的典故,又使文章雅俗相辅,文采不减。”这几句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让人不仅知其妙更让人知其缘何而妙,还教人如何以精雅自然的言语言说出其妙。


这本书是让学生爱上写作的月老。学生有生活经历却不会观察思考,有情感却不会措辞表达,有材料却不会组织安排,有想法却不会深化升华,因此他们总是谈写作而色变,望笔却步。写作成了许多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学生、家长四处寻觅良方金针、宝典秘笈,殊不知最好的写作方法只有会写作的人才能教给你。薛老师在“我写师友”一辑中,以一篇篇生动深刻的作品教你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叙事抒情、遣词造句。仔细阅读这部分的文章,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值得你去写的东西,你就会懂得怎么去写一个普通人,你就会学着把生活的细枝末节写得耐人寻味,你就会知道干干净净生动鲜明的话才叫有文采,你更会明白写作其实就是“以我笔写我心”。


薛老师写他的小学音乐耿老师:“一位有白头发的老太太,鼻头永远是红的。她会弹琴,声音比形象年轻二十岁。这种不协调是我无法理解的,我爱听她边弹边唱,却怕看到她的白头发与红鼻子。”这样叙述与描写洗练传神,在客观冷静中蕴含着深情,幽默而又不失尊重。读薛老师这部分文章时,我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神伤,时而拍案叫绝,时而扼腕顿足,时而掩卷深思。“我写师友”这部分文章京味儿十足,其中很多内容极具史料价值,读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要先读书前的三篇序文。这三篇序文分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联荣、漆永祥、吴晓东三位教授撰写的美文。三位北大教授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本书的精要,我在此抛砖引玉,待君开卷览胜。(作者:徐淳)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