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如何培养孩子的作文能力



信息来源:优教育       2021/3/12

关于孩子的写作训练,赫伯特·斯宾塞在一百多年前的见解,今日读来,仍有很强的启发与借鉴性。


比如如何找到孩子自己的语言,如何学会把回忆变成文字,如何懂得去倾听内心和外部世界真实的声音,知道什么是作文的真谛,并通过摘记、信件、日记、故事本、续写等有趣有效的方式,真正进行属于自己的“写”和“作”。



找到自己的语言



范文,常常是用来教孩子作文和表达的。我们在让孩子阅读范文时,应该告诉孩子,范文之所以感人,或者有说服力,绝不是因为它是范文,被印成了铅字,而是因为它流露了真实的情感、思想,描写了真实的生活。要告诉孩子他自己也有许多东西可以写出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美的,别人愿意听、看的。


本来,选取一些文辞优美、内容感人的范文让孩子阅读,只是为了让孩子受到一些言语的熏陶、思想的教益,但孩子往往会面对纸张,就好像非得要写出像范文一样的文章。孩子变成了所模仿的对象。忘记了自己的语言的人是痛苦的,被迫用别人的语气、思路去说话也是痛苦的。正如走路一样,如果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走路的姿势不好看,总去模仿另一个人走路的样子,他最后可能连路都不会走了。


仅仅是把回忆变成文字




一次,小斯宾塞好奇地问我,怎样作文。我告诉他,从屋后的花园写起吧。他于是很认真地坐在花园里,待了一个下午却没有写出几行字来。当我拿起他的本子时,他说:“我不知道写什么。


我知道,这是许多孩子都面临的语言障碍,他们不习惯把记忆转变成文字,也不习惯把看见的事物变成文字,总认为作文是一件复杂的大事。于是我告诉他:试试快乐作文的方式,假设你很想把我们屋后的花园告诉你最喜欢的朋友,并希望他看了以后到这里来玩,你就不会困难了。另外,你已经很熟悉我们的花园了,用不着像画画一样照着写,试试用你的回忆。


小斯宾塞果然重新开始了。这一次,他写得很顺利,把花园里有什么树、什么花、什么时候最好玩,全都写了进去,仿佛不如此他的朋友就不知道花园有多美、多有趣。


读完这篇《屋后的花园》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原来,花园在小斯宾塞的心里完全是一个快乐得如同仙境一样的地方。他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夏夜,有时天上布满无数星星,我喜欢坐在花园里,静静地看它们,听它们说话的声音。凉风从花园的树叶里吹过,树叶也像在低声细语……”


不要让语言潜能妨碍孩子作文


一般来说,具有语言潜能的孩子总是在口头表达上表现得很出色,他们善于学习和模仿新的词汇,很小就对成人语言环境有天生的敏感。父母们常常会惊奇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使用各种词汇,各种句式的联结也是那样的恰当准确,各种修辞使用也恰到好处,在辩论中总是占有优势。本来,这种孩子已经有很好的语言潜能,完全可以在作文上发展。但奇怪的是,他们往往写不好作文(当然,也有的写得很好)。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语言的天赋阻碍了真实的表达。


相反,一些某个时期在语言上显得笨拙、力不从心的孩子,反而能写出好的作品,因为他们比前者更珍惜语言,更懂得去倾听内心和外部世界真实的声音。


我认为在教育孩子作文的时候,对于语言潜能好,能言善辩的孩子要提醒他,语言本身的力量绝不会超过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真相。同样,语言如果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和感情,它只会变得华丽、虚弱。真理是朴实的,但每个人都愿意倾听。


还应该告诉孩子,不要把虚构的当成了真实的。童话,就是童话,而其他文体则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写照,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一旦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语言天赋便会插上另一个翅膀,在表达的天空自由翱翔。


我曾经受到镇上公立学校的邀请,给老师和孩子讲如何作文。我谈到这个观点时,一位拉丁语老师反问道:难道我们不需要鼓励孩子去大胆想象吗?


是的,孩子是需要想象,但之前他最好先学会准确地描述自己和外部事物,最好先学会记录自己的回忆。如果要虚构,那只是在写故事和童话时才那样做,不能让孩子为了作文而去想象,就像不要让孩子因为题目是快乐而去总装出快乐一样。



把作文变成他自己的事




作文是一项作业、任务、要求,还是一件自己愿意做、想做的事?这是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尽管每个孩子都在按老师的题目父母的要求作文,但我认为其实不然。


归根结底,作文是孩子自己的事。


也只有把作文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作文能力。


让孩子自选、自拟题目,是我对小斯宾塞作文训练一贯的做法。之前我曾经和许多父母一样为他出题,但几乎每一个题目他都不感兴趣,或者写不下去。后来我尝试让他自拟题目,他发现这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因为凡是他自己拟的题目,都是他熟悉的、想写的,比如《蜘蛛的网》《德柏特家的狗》。比如一篇题为《与斯宾塞先生夜谈》的文章,把我在一天晚上与他讨论的问题全写了进去。这些题目和我给他出的“如何成为一个绅士”、“祖国”等,尽管想去甚远,但每篇都真实、生动、有趣。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写一样的题目?如果他对这个题目所涉及的题材没有体验、也不熟悉怎么办?前几年的大学升学考试,由教育大臣出的题目真让人又可气又可笑。一个命题是“母亲”,难道那些福利学校毕业的孤儿们也非得写这个题目吗?一些孩子生下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过自己的母亲。这难道不是有点不公平吗?另一个题目是“我敬爱的人”,许许多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根本就没有什么谈得上敬爱的人,这不是非让他们撒谎不可吗?


虽然我非常理解教育大臣出这些题目的良苦用心,但这无疑是把作文这种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做的事变成了为教育大臣或老师的愿望而做的事。结果之一是,即使你是一个作文上的天才,如果碰上不熟悉的题目,也会被大学拒之门外。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蠢事教育部再也不干了,现在的题目从题材到体裁,选择的余地都更大了。


除此之外,让小斯宾塞对作文乐此不疲的是我从来都鼓励他写他自己想写的。等他写完后,我再对一些文法、修辞不恰当的地方加以指正。



让作文无处不在




什么是作文?为什么很多孩子一听到这个词就头疼,而另一些孩子却把它当作一种乐趣?这里面一定有某种秘密,发现了的就欣喜,没有发现的就一直困惑。


我认为做父母和老师的,从小就应该把这个秘密告诉孩子,就像告诉他们应该饮怎样的泉水,食怎样的菌类一样。


这个秘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对什么是作文的回答——


“写”是记录,"作”是创作。

“写”就是把思想、感情、思考、事件记录在纸上;“作”就是使这种记录有恰当的体裁、形式、文采。

“写”是求真,“作”是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使所写的东西具有感染力、说服力。


其实,作文无处不在,要让孩子从小就开始以各种方式来“写”和“作”:


摘记


总在孩子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单词之后,就应该给他准备一个摘记的本子,鼓励他把平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梦想、奇遇、新闻以及读到的书,以简单的方式记下来。有的可以抄录,有的则可以简略地记一两句话。小斯宾塞从6岁开始就作摘记,到后来,他作的摘记一本又一本,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简直就像一个大百科知识库。


摘记比起日记、周记来说,更随意,孩子可以通过它很早就开始接触社会、家庭、人生、自然等。



墙记


有些孩子对书本总会有些排斥,只要让他在很正规的本子上写字,他就不感兴趣,相反在父母禁止的墙壁上,他却会常常即兴挥毫。好吧,那么就让孩子在墙上写吧。简单的办法是在墙上固定一个地方,贴上许多张牛皮纸  然后在上面有一点小小的提示,比如漫画区、记事区、梦想区等。让他尽情去写、去画。


然后在天长日久之后,父母会发现墙壁像是有魔力一样,孩子们把它视为自己的,而不是成人的小天地。




孩子希望收到信,有时这种心情比成人还要迫切而隐秘,而要收到信唯一的办法是先寄出信。鼓励孩子写信也是一种必要的作文练习。在英国,有很多童话作者,他们经常以通信的方式与陌生的孩子交流,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也经常给一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回信,每天下午4点至6点钟,一定会是我给孩子们回信的时间。

这种有点古老的方式,看来对所有人都并不过时。小到小学生,大到一些杰出的人物,都喜欢以这种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日记


只是孩子们用的日记本,一定要与众不同。我给小斯宾塞设计的日记本,后来被一位商人看中,他成批地生产这种特别适合孩子的日记本。不久后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大家后来知道的“斯宾塞日记本”。



故事本


这是一种有些神奇的本子,一定要硬面的,有插图的。孩子们都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这种本子就是鼓励他们把听到的写下来。比如家庭的故事,家族的历史等。也要鼓励他们自己创作故事。到七八岁时,他们有一种愿望,就是把自己写的或者是记下来的故事给其他的小朋友看。


在我的倡导下,德比小镇每年一次讲故事比赛,非常有趣,后来固定下来,成为孩子们上课之余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到这一天,也就是感恩节的前一天,父母们总是把自己和孩子穿戴得整整齐齐,兴高采烈地带着自己的故事本来参加比赛。



续写


这虽然看起来有点笨拙,但也非常有效。对一些比较宽泛的题目,由老师或有条件的父母先写上开头,再让孩子在每段的提示下写完整。当然,这些“提示”最好轻松、有趣一些。


在英国许多学校后来接受了这种方法,甚至开设了一种作文练习,就是续写。


当有一天,你发现作文对孩子来说就像走路、奔跑、跳跃、散步一样时,你就会发现这一项活动不仅可以开启他们心智,而且可以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方便和乐趣。这时,作文就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而只是人的一项充满快乐和智力的活动了。


现在,也许人们会发现,我提倡孩子快乐作文就和提倡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一样,都是立足于孩子的自然属性而提出来的。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其他教育方法比顺应孩子自然的次序、兴趣更有效果、更有益处。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