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否真有一种方法,让学生不再恐惧,爱上学习?



信息来源:新校长传媒       2021/3/23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课堂教学要有“剩下的东西”,就必须千万百计提高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


每当说起“儿童是天才的学习者”这句名言,大家一定会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围着老师或家长问着那些似乎永远也问不完的“为什么”,他们求知若渴的表情更是难以忘怀。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段的提高,孩子们口中、脑中的“为什么”越来越少,不少孩子逐渐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会出现一些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极端情况。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变化机理,有时真的会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难道学习真的让学生那么恐惧?难道这些“天才的学习者”真的会厌倦学习?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学生既喜欢学习,又能提高效率?



01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

提高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课堂教学要有“剩下的东西”,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



思维力是学习力的基础



国际上关于学习力有多种定义。在诸多定义中,学习力的“三要素”说言简意赅,容易理解。按照学习力的“三要素”定义,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中,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思维力则是学习力的关键。因此,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力,就必须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入手。而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把思维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学习动力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是学习力的关键要素。有关研究表明,外动力愈强,内动力愈弱。反之亦然。提高内动力必须推进学习方式转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



学习毅力与自信、专注、果断、自制和抗挫力等要素密切相关。而影响学习毅力的这些因素都与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密不可分。



思维力及其三要素



思维力是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在思想上揭示出不能直观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思维力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思维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目标形成的思路,而思维要找准作用点,就必须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中,思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别与思维的维度、向度和强度(高度和深度)有关。



思维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都直接或间接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学习能力这个基础要素密切相关。提高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学设计,而增强学习动力则需要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围绕思维力的三个要素展开教学设计: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学习者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目标形成的思路,与学习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密切相关;而要把思考集中在特定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则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据此,思维导学提出“三导”教学设计思路: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下文详述),力求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问题精准——学习的目标明确了,就能根据目标确定实现路径,使学习过程更加清晰。同时,也能根据目标设计精准的问题,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



增强学习动力,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推动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带着老师们一起实践了五种学习方式。实践表明,这五种学习方式,对于学习动力增强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它们分别为:



整体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增强把书本由厚变薄的本领和结构记忆的能力;



关联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之间的联系,提升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创造学习: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创造属于自己的认知,增强对学科思想的感知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话学习:引导学生强化对文本的感知,学会交流与协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能力;



选择学习: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内容与方式,与同伴有效展开合作学习,促进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



综上所述,所谓思维导学,就是根据思维形成、发展规律,“以学为本”为基本原则,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途径,以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以下简称“三导”)为核心要素,以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选择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力、学习力全面提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02

再造教学设计链:

提高课堂效益,切实减少机械作业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时常从教参或教辅中“拼凑”教学目标,并根据经验设计与教学目标并不完全吻合的课堂流程,最后从教材或教辅中筛选练习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导致目标与内容错位,流程与目标偏离,课后作业简单、机械、重复。根据“三导”思路设计教学方案,再造教学设计链,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分类目标:“三导”式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影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知识盘点。明确本节课所要呈现的知识,筛选和澄清哪些是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是学生容易遗忘、难以掌握的知识,哪些知识是学习新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确定预备知识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唯有通过盘点已学知识,合理设计知识结构,有效衔接新学内容,才能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二是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哪些知识应该掌握却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曾经掌握现在却掌握不牢靠,哪些知识对学习而言是难点,为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可以达成的三个层次目标(分别为基础性、拓展性、挑战性目标)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目标取舍。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情的学习目标,舍弃不影响学生后续学习、有难度的目标,或将其设置为“挑战性目标”,让学生自由选择。



四是目标表述。学习目标用表达行为的显性动词来表达,有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知识类的“了解”目标行为动词可以表述为“说出、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知识类的“理解”目标行为动词可以表述为“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知识类“应用”目标行为动词可以表述为“设计、质疑、撰写、解决、检验、总结、推广、证明等”。



实现路径:“三导”式教学设计的优势



设置实现路径,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更好地把握每一个目标达成的途径,熟悉课堂学习流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设计实现路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目标要求。根据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目标的达成路径。基础性目标实现路径,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初步的思考、模仿示例或查找工具书,达成相应目标。



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示例模仿、思考文本、初步解读等自主学习途径,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初步学习;课堂上则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核对和巩固,进而通过学生展讲、教师适当指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对核心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



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要求课前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程度和能力,自主选择完成挑战性练习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习题。课上则通过优秀学生讲解、教师引导的方式,给学生进行适当提示;难度较大的内容则只公布答案,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探讨。



二是学科特点。依据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设计实现路径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语文的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是,课堂上由优秀学生讲解、教师点拨。数学学科,在每一章节开始时,可以对照书本的目录,开篇导语,逐字逐句进行分析引导,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整章知识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采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进行阅读分享,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三是课型特点。需要针对不同课型对实现路径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把文本内容和课程教学落到实处,才能最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语文学科作文教学的实现路径围绕“课前练笔”“相互批改”“了解方法”“展示习作”“适当点拨”等环节进行设计。



“关键问题”:“三导”式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



“关键问题”是指向学科本质的问题,是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启发性问题,是没有明确或固定答案的问题。“关键问题”设计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抛弃“标准答案思维”。关键问题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可能在教材上或其他工具书、资源库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或引发联想,才能形成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高峰体验,引发学生高水平思考。



二是鼓励学生头脑风暴。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才能激励学生展开创造性的讨论和探究。这样的问题需要掌握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并根据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加工”形成对于问题的初步认识;需要深入思考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实质,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加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引发其他重要问题;需要学生在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运用发展的、辩证的、联系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是促进实现问题转化。引导学生把一般问题转化为“关键问题”。根据布鲁姆分类目标理论,可以有效实现问题的转化。一般而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说出____的意思(识记)→____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理解)→如果_____,这些内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应用)→ 这个内容与____有相似或相异之处(分析)→请你对这个内容的主要观点进行辩护或驳斥(评价)→关于这个内容,你能有其他想法吗?(创造)。




03

让思维的张力在课堂精彩绽放



在有效开展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实验教师在转变学习方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下面几个案例,也许能从侧面说明“思维导学”让学生的学习活力充分彰显、思维张力精彩绽放。



让学生尝试修改名家名篇



在语文学科思维导学实践中,笔者强调,教师要强化整体学习方式运用,鼓励学生从人物特点(或论点)、结构或写法三个维度对名篇名作进行修改。



根据这个思路,西安高新一中教师高娜执教《苏武传》一课,在挑战性目标设计了“我能根据文章内涵,尝试为苏武撰写《颁奖词》以及改写‘苏武传’部分译文片段”的目标。这个目标在把学生带进阅读的自由王国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创新欲望也被激发出来。“苏武——忠义的旗帜,不朽的丰碑”,“千百年高风亮节,义写春秋志无惑;十九载卧雪吞毡,忠书青史气长存”等学生现场撰写的概括苏武人品的“颁奖词”标题以及众多的改写文章,令人耳目一新。



鼓励学生发现“新”概念、定理



把课堂教学变成创造过程,才能使“创造思维”这个“剩余物”落到实处。据此,笔者设计了“强化预备知识—设计关联情境—尝试解决问题—归纳形成结论”的创造学习的课堂基本流程。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刘洪亮执教的《正弦定理》一课,把上述基本流程修改为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迁移运用—变化提升”,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三角形角边关系”的知识入手,猜测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边与角的正弦函数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证明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与学习者、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科技发展不发生关联,就不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因此笔者特别强调,教师要运用关联学习方式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



深圳市福田中学教师刘导执教《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一课时,按照“变结论为过程、变知识为问题、变输入为输出、变封闭为开放”的设计理念,抓住一条饮食主线,不断生疑探究,从“新疆当地美食可以和深圳当地美食置换吗”导入,引导学生讨论“东北产大米售价为什么比长三角产的大米售价更高”,接着,指导学生就“长三角地区的大米销售量越来越少,如何保持其农业发展优势”这个关键问题展开辩论,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课活力无限。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