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击剑、钢琴......什么热门学什么,解不了“做题家”的困局



信息来源:致极学院       2022/5/17

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们升学时有特色经历,在他们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同时,父母们又把提升孩子竞争力的期待放在兴趣班身上。


久而久之,教育成了“烧钱经济”,孩子“被”成为“碎钞机”,可是父母一味付出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诉求有可能是被忽视的。


如孩子真正喜爱什么,孩子的意愿是什么,孩子究竟在意什么,这就直接导致了父母付出越多,孩子的压力越大、自由空间越小、快乐越少,孩子快乐越少,父母越想更多付出的恶性循环。


高大上,门槛高,有范儿。这些词盖过了“孩子喜欢”,成为很多家长选择兴趣班的首要考虑因素。


01

“小镇做题家”的原罪是小镇吗?


和“内卷”、“鸡娃”这些词一起风靡起来的,还有一个叫做“小镇做题家的概念,一般指的是那些出身在小城镇,擅长应试,通过高考跻身985/211名校的学子,除了做题之外,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爱好和本领,这让他们踏进更高的圈层之后感到无所适从。


“小镇做题家”的原罪是“小镇”吗?


不是,是做题。


即便你并不是出生在资源贫瘠的小镇,一路应试走到名校毕业,依然逃不脱一个“高分低能”的称号,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城市做题家”罢了。


北上广深的家长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琴棋书画、文韬武略一样不落的安排上,最怕被人说“你家孩子只会念书”。钢琴、画画、舞蹈、游泳……这些都是标配,只配排在兴趣爱好鄙视链的最底层,网上有家长调侃说:“孩子班上40人,学钢琴的占一半,登台表演都要摇号。”


为了从众多孩子中“突围”成功,家长们给孩子报的兴趣班越来越剑走偏锋——篮球、足球太普通,换成马术、高尔夫、击剑、橄榄球;钢琴、古筝早就过时了,现在流行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学书法、象棋不能体现孩子智商,必须来个围棋才算有实力……


02

被兴趣爱好绑架的教育


白天做题,晚上练琴;工作日上学,双休日上马……对于身处局中的孩子来说,除了生活作息被精确到10分钟的维度之外,很难体会到自己的情操到底受到了怎样的高级陶冶。


——残酷的现实是,每年花费几十万砸在兴趣爱好培养上,并不能解“城市做题家”的困局。


从小上奥数,数学竞赛的奖牌也拿了好几块的小M,依然不懂把这些数字翻过来倒过去的学,究竟有什么用。


以前的人们还会自嘲的开解自己,也许以后买菜算钱更快;现在的孩子甚至连这个情境都不需要面临,网上买菜,手机下单,就算是数学天才,算的也没有计算机快。


一周五天,两个晚上学围棋和架子鼓,三个晚上补奥数;好不容易休息两天,一天要去学马术,马场离城市距离不近,折腾好几个小时才能来回一趟;唯一剩下的一天,小M除了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写完,只想瘫在家里一动不动。


当被问到兴趣爱好,小M的眼神一点儿都没有在书柜里的棋谱、墙角林立的架子鼓、桌上放着的骑马照片上停留,短暂的沉默之后,他说:


“我喜欢睡觉,但我没有时间。”


所有家长心里都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被裹挟在“鸡娃”的洪流中,谁还能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03

“烧钱式”兴趣教育

源自家长们的焦虑


为什么众多高知家长纷纷走上了“烧钱式”兴趣教育的不归路?


可能家长的心思都一样:教育投资花多少钱都值!


比如李湘的女儿Angela。我们经常会批判李湘太奢侈,一个月日常开销就65万,简直是花出去一套房子,看不惯她给孩子穿上万元的衣服,买太大牌的包包。但是不会喷她花20万给孩子报国际小学。


然而,当Angela在微博上秀出一段流利英文,秒杀一众大学生时,看看这群曾经怼她的网友们又是怎么说的:


黄磊的女儿黄多多,10岁翻译英语书;王菲的女儿李嫣,用英文给爸爸写信;


华谊总裁的儿子威廉,7岁就能和老外畅聊30分钟......


一个从小读着经典英文绘本、游历各国长大的孩子,跟那个看着垃圾动画片、玩着手机游戏长大的孩子,人生路线会是截然不同的,将来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给孩子花钱,顶多钱包受折磨;但是省了这点钱,心理、精神上双重受折磨。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学数学学英语、练琴练马术,自家娃就放养式学习,当父母的心里根本过意不去!


更何况现在的国际教育,不砸钱是万万不现实的。动辄几十万的学费,外加课外兴趣班、各种节假日的social费、一年至少两次的出国游等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就成了萦绕在国际教育家长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


谁甘愿自家娃比别人家差呢?更不要说,输在起跑线是所有父母坚决不允许发生的“升学悲剧”!


04

什么热门学什么

可能对孩子适得其反


但是,“所买即所得”这一经济学的维度未必适用于教育。


值得警惕的是,对于家长来说,不能简单以金钱的投入来衡量教育的成效,也不能简单地将教育服务购买力等同于对孩子的爱。换言之,家长在教育上投入多,孩子未必收获大。


在父母一味付出的过程中,孩子的诉求有可能是被忽视的。


如孩子真正喜爱什么,孩子的意愿是什么,孩子究竟在意什么,这就直接导致了父母付出越多,孩子的压力越大、自由空间越小、快乐越少,孩子快乐越少,父母越想更多付出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教育成了“烧钱经济”,孩子“被”成为“碎钞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距教育的本源也越来越远。


毫无疑问,培养一个孩子耗资巨大,但是,当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被父母的野心和教育的焦虑占据,庞大的课程压力,紧缩的业余时间,孩子又能够怎样认识世界,获得智慧呢?


在众多的网友留言当中,思客君对以下两则留下了深刻印象: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在汲取智慧时,不应仅从书本里获得,更应当从天地之间,从橡树和榉树中获得;不应仅仅是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证实,必须直接地去认识和研究。”


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一项出色的才艺、一门流利的外语或许能够让孩子在班级的竞争中领先一步,但是,那些亲身经历的感受体验,那些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是真正让孩子一生难忘的深刻记忆。


“烧钱式教育”,什么热门让孩子学什么背后的家长们,在这场游戏中最终都难以获胜,也不会有最后的赢家。教育是一场长跑,起跑线上的竞争决定不了最后的输赢。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