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教育要宽容古怪的孩子



信息来源:江南教育网       2015/6/10

苏童:教育要宽容古怪的孩子

江南教育网记者周永峰   发自江苏常州

    知名作家苏童认为,学校要设立“文学日”,孩子写作要有体验,“多用第一人称”。前些日子,苏童来常州,自称常州人的苏童期待写作教育的改变,这之于他对女儿写作环境的改变:因为他发现,自己即使是一名“张艺谋都认可的作家”,也教不会女儿的作文,还招致老师的嘲笑。

语文老师给了苏童的文学梦

    因为苏童当时不知道有散文诗这种东西,只知道有散文和诗歌。
    沈老师让抄写在黑板上,对于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散文诗这种文体对他的冲击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事件。
    苏童出生地在苏州,是60年代出生的人。不过,他笃定的认为,自己是常州人。
    按照他的说法,他虽然在苏州长大,但他的父亲是扬中人,“你知道扬中是岛嘛,那里都是外来人,我们家是有家谱的。”苏童说。
    苏童曾问过他的父亲,扬中是哪里,他父亲告诉他原先的扬中就属于常州,童家的宗庙在常州。
    对于出生地,苏童颇有诗意解释说,苏南一带并不是一个迁徙的族群,每个人都要质疑自己从哪里来,这个并不是一个中国人的问题,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其实它更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苏童回忆说,他在苏州最差的一所中学读书,这所中学当时的编制是苏州市第39中,现在已经消失了。
    当时属于城郊结合部,校园围墙北边这一侧就是小街小巷,围墙的那一侧就是郊区的农田,同学一部分是来自城里,一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就有家长到教室里安排孩子下课后去田里干活。就如网上的“小明同学,你妈喊你回家下田咯。”
    就是这样一所中学,还出过三个半大学生,苏童是其中一个,有一个是他的同学,还有一个是他前面一届的。
    为什么说还有半个呢?苏童说,因为扩招的原因,别人就说他是半个。“中途从一所学校借读过来的。”
    苏童一直怀念初中第一位语文老师,只比他大五六岁的沈老师。
    因为文革后很多院校的师资供不上,当时为了突击培养一批中学校的师资,就在中学生当中选拔一批学生,去读一所非常特别的中学,不叫师范,“叫42中”,苏州市一共41所中学,42中这所中学就是选拔中学生进去读三年、两年速成,出来做老师的,而且是分配到中学。
    沈老师就毕业当时的42中,他给了苏童第一个文学梦想。
    苏童清楚的记得,沈老师给他的第一次文学的灌溉,是源自于一次出黑板报。“我上初二,因为我那个时候字写的还不错,所以他让我出黑板报。”
    在初二的某一天,沈老师拿出一个作文本,上面是他自己写的一首散文诗,散文诗的内容苏童现在记得还很清楚,“非常非常的平白。”
    而彼时,苏童对沈老师突然有一种非常非常崇拜的感觉。因为苏童当时不知道有散文诗这种东西,只知道有散文和诗歌。沈老师让他抄写在黑板上,对于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散文诗这种文体对他的冲击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事件。
    所以从那以后,苏童变成了沈老师的信徒,跟随他。
    因为跟老师这种关系,所以苏童作文的表现就相当好。后来苏童念了高中。
    高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正规的语文老师,但是苏童对这个老师没感觉,“因为这个老师特别喜欢女同学。”

学校要设立文学日

    在中学生中间,能够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空间,哪怕就是一天,这一天真的你让孩子什么也不干,你就是写一篇你想写的东西,或者说你看一篇你想看的文章,谈一谈你想谈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释放。  
    苏童说,今天的成就都应该归功于沈老师。而随后进入正规的教育轨道,苏童反而觉得语文教育太虚假了。
    他说,除了鲁迅先生的比较正常,大多是不正常的。“正统的语文教育对他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不过,他亦认为,像沈老师一样的语文老师对学生还会产生了一些影响,而不是教材和当时的语文教育体系。
    在苏童看来,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给孩子们建立一个阅读的坐标。
   “如果你有兴趣,老师要告诉你托尔斯泰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如果你想接触一个现代小说,老师会要你读卡夫卡。而现在所有的打着五花八门旗号,就是所谓的流行的小说你是不用读的,因为这也是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碰到这么一位牛的老师,他就会成为你的记忆。"
    苏童认为,现在的教育生态下的学生非常艰难。
    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能不能一个星期留一天给孩子,这一天作为文学日。
    文学日不仅仅是幻想,而是文学是一个自省。
    “文学也好,写作也好,它提供给别人的功能不是一个纯粹的做白日梦的感觉,他其实是自我树立,自我整合心灵的场所、阵地。”苏童说。
     苏童觉得对于文学的这么一个价值的认识,在孩子中间,能够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空间,这一天真的你让孩子什么也不干,你就是写一篇你想写的东西,或者说你看一篇你想看的文章,谈一谈你想谈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释放。
 

校园要宽容“怪人”

    因为我们的现实都会暗示你不正常,你不健康,对于这样的暗示,孩子们觉得压力非常大,这样就有可能使这个孩子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成不了卡夫卡,最后他真正的是被他人塑造了,塑造成一个他人想象当中的人,无用的人,这是有可能的。
    苏童很心疼自己的儿女,更心疼教育下的孩子们。作为家长,他意识到了女儿在一种非常高的压力之下。
    现实是,一个小女孩身上的那些文学细胞渐渐渐渐的减弱,渐渐的萎缩,甚至连一个写作者的父亲都无能为力。
    苏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语文课大家觉得写作无所谓,或者说写作好就想在某某作文大奖获得一个奖,如果他对学习有帮助,觉得就是好的,觉得就是良性的。
    但是另外一种东西大家都忽略了。有一些孩子特别迷恋写作,特别迷恋虚构世界的孩子,他的个性会有一点不同。
    苏童认为,教育要宽容个性不同的孩子。因为在他看来,文学大师的青少年都有个性,甚至表现出古怪。
    他举例说,俄罗斯的托斯陀耶夫斯基,他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坏孩子”。到了成年以后他参加革命,已经压上刑场,最后被一个特赦令解救了。
    同时他在生活当中也是一个疯狂的人,但是这不影响他成为我们一个标杆式的大师。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卡夫卡。小说里流露出卡夫卡的世界观:他说,“我绝食不因为什么,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食物。”
    那么他吃什么呢?如今孩子心灵世界的塑造,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怪怪的孩子,碰到这些孩子都会想到少年卡夫卡,青年卡夫卡,就是这么一种偏执的,世界上没有一种食物是他爱吃的,因此他不吃,所以我表演我的饥饿给你们看。
    苏童说,其实这种孩子的禀性是文学化的,思维也是文学化的,这样的思维一旦他有一个比较良性的生态环境的时候,他未来就会成为卡夫卡。
    但是另外有一个非常残酷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的现实都会暗示你不正常,你不健康,对于这样的暗示,孩子们觉得压力非常大,这样就有可能使这个孩子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成不了卡夫卡,最后他真正的是被他人塑造了,塑造成一个他人想象当中的人,无用的人,这是有可能的。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