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留学或现博士待业潮



信息来源:江南教育网 周永峰       2016/1/25

    “中国家长痴迷海外名校排名,无视孩子的兴趣,让人担忧!”金吉列出国留学特约专家高建、王文选于3月29日在第45届世界名校全国巡回招生面试会上(常州站)咨询会上发表此番“留学忠告”。


  上述两位专家属“重量极”,均曾有过多年国外历练经历,前者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赞、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后者亦曾任中国驻美国总领事馆教育领事、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教育组组长。“没料”=没戏,海外留学面试必不可少,这令不少家长及孩子感到焦灼,而在高建看来,面试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考量,准备留学的考生要注重平时公民素养的养成与历练。

       高建  Mrs.Gao Jian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前参赞外交部美大司前参赞、副司长、外交部涉外安全事务司司长中国驻美大使馆前参赞(1995-1999)中国驻挪威王国前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匈牙利共和国前特命全权大使、驻外机构工作多年。  

       高建称,公民素养培养来自于考生对社会的参与感,并且要有一定研究与体验,比如当下中国热点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支撑你观点的“逻辑思维”又是什么?在与面试考官的互动之间,你要有自己的思想、策略,而不是只是关注。“如果你‘没料’,面试就没戏!”高建反复强调,在海外无论是面试还是就业,一定要抱有操守,诚实做人、做事,“千万不要弄‘厚黑学’那一套”。高建亦表示,留学考生一定要加强语言能力训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呈现活泼的交流氛围,考生面无表情的面试通常会失败。

       王文选Mr.Wang Wenxuan


       中国驻美国总领事馆前教育领事


       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前教育组组长 

 

       王文选认为,中国学生主动沟通意识不强,常常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能力得不到提高。


   他举例说,一次澳大利亚教育部门邀请他参加当地教育论坛会议,在交流环节,外国学校与教育官员互动频频,观点新颖,而几位中国留学生则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跟一看客一样漠然。”

       留学生不能弄丢“中国文化”  

 

       高建透露,许多美国大学研究生招生看重区域文化对于学科研究的贡献,所以在选择生源时考虑“国籍搭配、区域协作”,比如这个学科还需要亚洲学生,你的条件基本符合,录取就相对容易的多。


  不过,她同时也强调,即便你凭着这样运气录取成功,接下来你得贡献你的“中国文化”,如果你连自己的文化符号都没有概念,研究合作很难进行下去。“导师、同学都看不起你,自然你也混不下去了。”


  她提醒家长,低龄留学生存有一定的“投资风险”,长着一张东方的脸,却不懂中国的文化,“不中不西的孩子在就业上很难。”


  她建议,出国之前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好中国文化,不要忽略本土文化修养,只有根扎传统,才能花开国际。


  高建分析称,家长要拎清中国留学生的优势。优势在哪儿?比如,你在美国留学,你比美国本土的人更加了解中国,你回中国你比中国本土的人们更加了解美国。


  而在高建调研中,许多留学生“两边不着地”,给以后的就业、婚姻等方面都带来困扰与障碍。中国式留学或现“傻博士”,高建认为,海外留学首要跟孩子的兴趣联系在一起,不要盲目选择名校。“好学校不如好专业,好专业不如好导师。”她坦言,好导师的一封推荐信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机会,而片面的追逐名校,不倾听自己的内心,你的学业发展并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好,甚至很糟糕。


  王文选表示,在许多留学咨询会上,他都会向家长介绍澳大利亚的专科教育的发展,他觉得,澳大利亚的一些专科学校办得很好,就业发展也有着骄人的数据,很适合部分中国留学生,但家长却不买账,不愿意听下去。“他们都希望孩子进名校,表现的很功利。”


  高建透露, 更为苛刻的家长不仅盯着名校,而且考察名校所在区域繁华程度、气候冷暖。她建议,应该多去打量孩子的兴趣、特长、潜力。


  高建在接受江南教育网采访时表示,中国式留学家长的确操碎了心,但往往适得其反,光顾面子,失去里子。她表示,孩子不热爱,即便读到博士后,他的前途都是灰暗的。


  高建表示,“待业博士”的事例俯拾皆是。她举例说,一位读北大《国际法》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本来可以进入外交部工作,他偏偏要去美国找名校深造,读完博士后却成了待业青年。“他的专业本来就业口径就这么小,在美国他想“对口”美国国务院,这当然很难成功!”


  而另一个事例令高建欣慰,一位北京普通大学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她平时调研中国税务与美国税务的差异,注重实践,撰写多篇有深度的论文,凭借论文获得美国多家大学青睐,毕业后中美企业都争相抛来橄榄枝。


  “两个孩子发展一对比,你就知道‘傻博士’是没有未来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实践能力都相当重要!”高建表示。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