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为教育带来了什么?



信息来源:江南教育网       2015/12/1

全课程观察系列二

全课程为教育带来了什么?

——我眼中的北京亦庄小学 

江南教育网 周永峰 发自北京

 

 

 

 


 


 


全课程是什么?北京亦庄小学的全课程又是怎样的?全课程能为教育带来什么?我很想接近她,了解她,读懂她。


11月3日,如愿前往北京亦庄小学,并且度过了充实的三天,听课、研讨、思考……

 


 



为了能够更加立体打量全课程行进与实践,在此之前,我分别在常州博爱集团怡康校区、常州清凉小学进行了随堂调研,先后听了6堂全课程,并与这两所学校领导层进行深度的交流。


作为全课程推广学校,上述两校的课堂令我眼前一亮,课堂不再单一“忠诚”于课本,而与世界发生了关系!更为可贵的是,全课程关注了个体能力与情感的养成。(详见此前本网报道《什么样课堂竟让孩子不愿离开》、《韦晶:每个孩子都是“马尔克斯”》)在与常州清凉小学校长刘参、常州博爱集团怡康校区副校长韦晶交流时,我看到他们温和的眼神里尽是期望,三句离不开孩子成长的故事叙述,我感受到“学生立场”、“个体发展”的种子已在学校播种,并且正在萌发新芽。


 


 



在北京亦庄小学的第一天,我“闯入”了常丽华的课堂,这位被学界誉为“中国雷夫”的课堂又会呈现怎样的“冲击波”?


她的三年级(1)班级命名为“小蚂蚁”教室,“小蚂蚁”教室如同梦幻的儿童乐园,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头顶上晃荡的挂饰,窗台上翠绿的植物,办公区、学习区、休闲区、阅读区既有边界又有融合,在休闲区有厚厚地毯,软软沙发。100多平方空间里处处涌动着活泼泼的生命气息。


常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上一堂《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是有关于生命的故事,我打量着孩子,他们有欢快的交流,也有安静思考,课堂并不是我想像中那么喧闹。


《一片叶子落下来》弗雷迪与丹尼尔对话不断将秋天的落叶引向生命追问——


“面对不知道的东西,你会害怕,这很自然。” 丹尼尔安慰着他,“但是,春天变夏天的时候,你并不害怕。夏天变秋天的时候,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为什么要怕死亡的季节呢?”


我在一旁听着孩子们分角色地朗读,我在想:在避讳死亡的国度里,孩子如何面对死亡的话题。


但接下来,孩子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追问,对每一天活着的意义有着更为丰富的答案——


活着,就是要创造自己的故事,留下自己的故事,即使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还会想念我的。

人离开,但生命还会存在这个世界,为了梦想活一回就会坦然地走向死去。

人死的那一天,如果能够回忆快乐的时光,他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

……


生命的意义在向他们心底漫溯——


为了心中的梦想,环游世界;去帮助穷人。

我每天都能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

每天读一首诗。

……

每个孩子对生命意义表达不尽相同,但都能够自由表达着。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个体表达,自由舒展,体验生命。

 


 




一堂课结束,我注意到有的孩子跑出去玩耍,有的孩子还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有的孩子在休闲区沙发上翻腾,地毯上跪爬……这引发我对“教室”的定义与深思:教室是什么?


而常老师没歇下来,在办公室她与课程研发王云老师立即展开研讨。


“今天你的课没有起伏。”


“生命的意义还可以深入。”


“体验环节再放慢一下节奏。”


我在一旁听着几位老师交谈,都是带刺的话,批评与自我批评直刀直枪,不留情面,这种顶真的反思,泼辣的交流方式是弥足珍贵的。


我也经常参加评课活动,但这样的场景不曾见过,唯有客套、浮夸,唧唧歪歪,这样的虚假繁荣还要持续多久?


单从这一点,常丽华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我敬佩;亦庄小学的团队也是了不起的团队,他们只为真理低头。显然这样研讨对老师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我碰到王云老师,我问他教室是什么?为什么亦庄小学的教室是这样自由?


他告诉我,教室是一群孩子生活的地方,更是教会孩子生活的地方。教室要有自由气息,自由的开端才能诞生纪律,纪律的开端无法诞生自由。你批评一个孩子字没写好,第二天发现,他的字还是没写好,你还是盯着她批评,第三天……他就会生活在否定当中,其实,不需要弄成这样!


一位外地老师担忧全课程会二级分化,好的孩子拼命向上蹿,一般的孩子跟不去。王云对他说,你担忧的是“底线失守”,不是“二极分化”,在保住底线的情况下,王云认为个性化发展是件好事孩子喜欢生长的课堂,就让能够飞的、想飞人孩子飞起来!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全课程“秋天的故事”一个片断,根据年级学生发展差异,他们在两月里研发了系列课程,“绘制秋天”、“倾听秋天”、“创编秋天”……


秋天是什么色调?课本上告诉我们秋天是黄色的,但孩子眼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


——秋天是白色的,妈妈长出第一根“白发”,我永远记住这个秋天。

——秋天是五颜六色的,绿色多一些,总能给我希望。

——秋天是灰色,我的心情跟北京雾霾一样糟。


这是孩子们对秋印象,很真实。当然,老师对“秋天是灰色的”、“我希望每天都能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的孩子格外用心,主动介入、家校沟通、个案探讨成为亦庄小学的新常态。


用心倾听的老师才有可能读懂孩子成长的密码。(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