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实现基础教育的“理论创新”? ——万名教育同仁云端共话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中国智慧


信息来源:“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       2020/10/29

      随着时代的变迁、实践的探索与主体的自觉,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独特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与中国道路。与此同时,“理论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学学科建设、回应基础教育实践诉求、迈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的持续动力,其呼声日渐增强,其诉求愈发迫切。如何植根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创生新的教育理论,是否能够扎根于改革实践中生成新概念、新问题、新观点、新范式,或者新体系,能否在“实践创新”中走向“理论创新”,在“实践突破”中迈向“理论突破”,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和交互生成,共同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新要求。可以说,在新时期,组织教育界的同仁们共同反思、探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理论创新”这一命题,具有时代性、现实性与迫切性。


      2020年8月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承办,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与《基础教育》杂志社联合协办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理论创新”专题论坛,以“线上与线下混合研讨”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专题论坛共邀请了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和中小学校的4位致辞嘉宾、19位高校学者、8位中小学校长分别进行主题演讲、互动点评与专题总结,两万多名教育同仁共同参与了线上的云研讨。



一、新时期,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收获了丰硕的、本土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批勇于探索基础教育变革的实践创新典范,它们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刘堂江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专题论坛的举办,适逢其时,应运而生。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需要在工作经历、经费投入、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推动基础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努力让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随后,他分别以小学教师李吉林、中学教师于漪、大学教师叶澜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理论创新的“三大典范”,认为她们和她们的团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理论创新的一面面鲜艳旗帜。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集团主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戴立益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基础教育的理论创新需要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方法、新经验做出新的“理性分析”“探索突破”和“揭示预见”。如此,教育赖之以兴,学问赖之以成,人才赖之以达,国家赖之以强。他表示,此次专题论坛的举办,是对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诉求的回应,更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意义重大。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部长孙杰远在致辞中指出,在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许多挑战,关键是需要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他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理论创新”为主题的论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需要倍加珍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宇在致辞中认为,此次论坛的研讨主题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在这样一个期待理论、需要理论的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理论创新一定大有可为。他表示,我国具有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地区、学校、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其所根植的独特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呈现出的多样性,不仅向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更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为教育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和试验田地,为我们的教育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丰富的教育改革实践可以为创新教育理论提供多元的资源,不断从教育实践中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概念、形成新范式,进而构建新的理论体系。


二、新时期,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方法路径


     本次专题论坛以“如何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为核心问题,旨在探究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理论创新的价值与意义、路径与方法、典范与案例、挑战与趋势。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九大教育科研院所的13位专家学者,分别对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方法路径进行了研讨。


      教师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基础教育实践创新的基础,更是形成基础教育理论创新前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向明以教师的跨界学习为切入点,在分析教师跨界学习理论意涵的同时,总结了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理论创新主体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当代教育与文化》主编王鉴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课堂研究,主张以理论创新推进基础教育的实践变革;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主体,其自身具有教学实践创新与教育理论创新的自觉性,这将促使教育学研究发生重要的转向。

      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需要对理论创新的基本假设、现实问题、内外限度与转化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石中英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人性假设,并以此为基点,对其内在的运演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友超就类型化教育改革的问题,在学制意义的层面做了深入思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刘云杉围绕“如何回应教育改革的内外限度”这一核心问题,深入分析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提出“如何让经验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就从教育经验到教育理论的转化过程,做了深入思考。

      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历程中,理论创新始终是在实践变革的滋养下完成的,其中,也涌现了一批扎根中国本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与交互生成的教育学说。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原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着眼于新时期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发展,对实践变革滋养下的基础教育理论创新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则基于“书斋”与“田野”的内在关系,对“率性教育”思与行的创生逻辑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原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将“上天”与“入地”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特质定位,深入阐释了其对中国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独特贡献。

     推进基础教育理论的创新,离不开转化媒介、技术手段及其他理论的内外融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余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回应了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问题与方法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着眼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更新,就“技术何以更新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深入且独到的见解;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尚俊杰则放眼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并对其与学习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新时期,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实践探索与典范案例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交相呼应、交互生成、交融共生,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华坪小学、郑州十一中学、广西师大附属中学、长春实验中学、昆明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秦皇岛建设路小学、扬州梅岭小学等八所中小学的8位校长,分别呈现了各自所在学校进行基础教育变革的实践探索与典范案例,不断谋求“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相互滋养、相互创生、相互融通。

      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创新,需要不断地在推进实践创新的过程中进行总结、梳理、归纳与提升。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以疫情期间“电视媒介教育功能”的转型为例,提出了“成志教育论”,并对这一理 论的核心主张与实践路径做了深入地剖析;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校长王叶婷则对自身学校参与“新基础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的探索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归,并就“生态群式学校变革”提出了独特见解;郑州市第十一中学校长郭勤学围绕“立人”教育理念,详细介绍了学校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情况;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李林波则以“项目式推进”为抓手,就“如何让高位理论落到教育实践之地”的问题,做了深入思考。

      学校的整体变革、教学的品质提升、教师的内生发展等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实践创新的基础性前提。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张彤基于3P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并建构了适合自身学校实践与发展的行动理论;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则从学校治理变革的角度出发,基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建构了适应本土学校发展的生态教育理论;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校长张秋妮立足于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对推进过程中涌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理论探索方面提出了独特的理念;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陈文艳围绕以关系为中心的组织设计,对学校生态治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专题论坛的总结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基础教育》主编李政涛从特点、目标与收获三大方面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李教授认为,本次会议体现了三大特点:第一,理论创新的气质;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合作;第三;充满挑战。李教授把论坛目标概括为三大自觉,分别是建立理论的自觉,建立转化的自觉以及建立贡献的自觉。最后,李教授从演讲嘉宾主题演讲内容对论坛主题的贡献,凝练五个方面收获:第一,对改革实践进行理论的解读;第二,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的根基;第三,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践的滋养;第四,为理论创新展现典范案例;第五,为理论转化找到转化的通道。

     理论是照耀经验的一道光,经验是理论创新的一片田,经验也是理论创生的一把火。本次专题论坛不仅探讨与总结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成果,梳理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挑战和典型经验,而且共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切实为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这对于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经验分享、成果推广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与中国道路。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