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涛:亦庄小学 不像学校的好学校



信息来源:江南教育网特约撰稿 殷涛 发自       2016/1/13

 

课程: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亦庄小学种了块“全课程”的实验田。

说实验,是因为传统的“种法”跟培养“全人”一直拧巴着——踏进一年级,语、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哥们就轮番上场,把孩子的生活割裂了成“一口又一口的深井”“之间没有关联支离破碎而且各科老师自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如何兼顾孩子的全面发展?课改多年,乏善可陈,倒是课程做加法,教师的负担重了,孩子的压力大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孩子厌学情绪的弥漫,“钱学森之问”又不断抽打着我们的神经。窦桂梅都感叹,“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未来世界解决问题的本质需要融合的知识,而被一门门单科武装起来的孩子,能够对付复杂的世界吗?课改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人”被忽略了。

 

于是,李振村来了。这位大学里的文学爱好者,毕业后的身份是教育策划和媒体人从《山东教育》到《小学语文教师》,再到《当代教育家》,几进几出,始终离不开教育,特别对小学语文用情颇深。他坚信的是“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是精神家园的建设。超越语文,关照语文,研究语文……”,但“追求起伏、掌声、眼泪……已经接近于表演,孩子成了道具”的现实让他苦闷。们究竟能不能做一点改变,能不能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孩子拥有愉快充实幸福的童年,让孩子沿着“全人”的方向健康成长和发展?

 

他相信,教育是为了生活,本身就应该是新鲜、圆融而饱满的。改变从哪里入手?当然课程。他们要开发出美妙的课程,如诗如歌地覆盖始业阶段所有的学科,覆盖孩子柔软的童年。2012年,北京十一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已经做得风生水起,李希贵希望能够打通小学课程。李振村接受的任务是:探索一条小学课程改革的新路,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李希贵特别提出:一定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小学普遍采用的包班教学方式,培养全科教师。这段话李振村至今记忆犹新:“刚刚入学的六岁多的小朋友,一下子要面对六七门课程,要面对六七位老师,那么多陌生老师走马灯似的来教各门学科,孩子会感到紧张,会没有安全感。所以,给刚入学的孩子安全感非常重要。而两个老师包班,包教大部分学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全课程”正式进入他们的视野,并厘清了一些关键的改革要素:面向所有学科要素的、推动学科融合的、覆盖学校所有生活的……关于“全课程”教育实验的思路渐渐清晰:以培养“全人”为“靶心”,PYP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为引领,实施跨学科学习。即以“始业课程”取代语文数学学科,用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单元,包括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把学科井联通成湖”,致力于培养烂漫的童趣童趣丰富的情感体验广博的智力背景活跃的思维状态

 

颇值得玩味的是,这个过程也走过一个弯路:各科专家都开始争课时,而且要在规划课时之外分一杯羹,似乎都没错,但最后是要落到孩子孱弱的肩头啊,各科累加起来,多么恐怖的负担,这样的课改价值何在呢?再比如,他们想弄一个系列的“城市文化日”活动课程(估计是受十一学校“民族文化日”的启发),让孩子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大城市。想法甚好,但是,孩子对城市这样的宏大概念感兴趣吗?甚至在开学典礼上,他们把“跟校长合影”作为最高奖品,最后发现孩子们最愿意合影的人是帅气年轻的他们的体育老师,而对“校长”不感冒——以人为本的“全课程”啊,一不小心也会忽略了“人”呢。

 

反躬自省,只有删繁就简:尽可能在课堂时间内“做道场”,把尽可能多的时空留给孩子,每天下午用趣味社团活动代替学科知识学习。目中有人了,一系列创意就纷纷诞生了:帽子节、牛奶日、沙子日、帐篷睡衣日……“全课程”教育,其实是更简洁、有趣、接地气而高效的课程体系。举个例子,小学语文教材都少不了春天单元,也不外乎读读,背背,写写,再加个春游。但总觉得品咂不透,体悟不深,意趣不浓——这可是孩子一样烂漫绚丽的季节呢!于是,亦小的春天课程开始了“变脸”:包班嘛,老师把课程自主安排一个月——几乎与春天共进退,那段时间,学的是春天:15首春天的诗歌、15本春天的绘本、8篇春天的文章;玩的是春天:6首春天的歌曲、3个春天的戏剧表演;教室里有春天:盆里种植的花、捡来的花枝、画布上的花;户外就是春天:每周至少3次到校园或校外对春天的观察、记录。教室、校园、大自然,哪儿哪儿都是春天,都是鲜活的“教材”。韦晶老师写到,“每天早晨,有的孩子会跟我分享他看到路边的柳树冒出嫩芽了,有的孩子会拿着带露珠的花瓣告诉我她的故事,有的孩子惊喜地发现去校园的路上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小野花,有的还用捡来的树枝做‘创意花枝’……春天课程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在桃花和迎春花下找到了春天,“桃花仙子和迎春花仙子在聊天/聊着聊着/天空一半变成了粉色/一半变成了黄色”。脱口而出的都是美妙诗句:“我来了/春天就来了”“春天开满了花/夏天开满了花/秋天开满了花/冬天开满了花/我的心里全是花”。春天就这样融化在了孩子的生活里、生命里。孩子们把自己的手绘作品装订成册,走上教室里的红地毯,就是隆重的春天作品发布仪式——这以后,初夏就垫着脚尖悄悄到来啦。

 

他们把戏剧请进了校园。不是为了单纯学表演,而是戏剧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的元素有助于濡染艺术气息,让偏于内向和拘谨的中国孩子通过身体感受世界打开自己,更加阳光自信。看看这一节课:

 

胡老师和孩子们聊起了最喜欢的鞋:“老师得到了一双魔法鞋,只要按钮一按,它就立刻变成了一双跳跳鞋——”说罢,胡老师那双有力的腿旋即用力弹跳起来。孩子们深受感染迫不及待地模仿起来。

 

接下来,魔法鞋继续变化成沼泽鞋、轮滑鞋、倒走鞋……不愧是戏剧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胡老师每次的表演都特别有张力,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戏剧老师本身就是一块拥有超强魔力的磁铁啊!

 

自然而然,大家拉成圈。开始是正常走,孩子们开心地走着。突然,胡老师出其不意地头一缩,将身上的衣服套在了头上,一个魔怪出现在孩子面前:“现在,你们的鞋子被我的魔力变成了跳跳鞋。”戏剧教室顿时一片欢腾,孩子们尽情跳起来,自由舒展。“魔力收回,你们的鞋子现在变成了沼泽鞋。”整个戏剧教室霎时又变成了一大片沼泽地,你瞧,胡老师正带着他们艰难地行走。哎呀不好,脚陷进去了,赶紧拔出来。胡老师表演得惟妙惟肖,孩子们也模仿得活灵活现。

 

接下来的轮滑鞋和倒走鞋也非常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冰冻鞋”和“高温鞋”。在胡老师的指令下,刚才还欢腾的教室霎时安静极了,孩子们的笑颜瞬间“冰冻”,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让人忍俊不禁。瞧,房子阳正倒挂在栏杆上,陈一诺、郭锦程冻成了“冰凌”。10秒钟后,冰冻鞋变成了高温鞋,小不点们的脚底下似200度的高温,不停地跳动起来……

 

回顾开学以来的戏剧课,无论是变成小种子,变成动物,变成植物,还是今天穿上“魔法鞋”,老师都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情境,让孩子变成自然的一部分,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唤醒内在的感觉,学会放松,学会控制。戏剧课,真像是一场内心节律的舞蹈,充满魔力。(韦晶老师《魔力鞋》)

 

他们有个有意思的提法:构建校园生活新节奏。为什么人类要有春节、圣诞节,有周末?说白了,就是让生活有节奏,有惊喜,有盼头。他们每学期有一个“主题周”:在这一周里上午上课,下午围绕主题展开活动。比如“帽子周”:语文课收集帽子成语,科学课制作帽子,数学课计算帽子面积,美术课画帽子,音乐课教唱《帽子歌》、跳《帽子舞》……最后,全校师生开一个帽子派对,至今还留着一面帽子墙。每周有一节“长时段课”:学生用半天时间深入学习和体验一个项目,不用担心时间被切碎。每月一个“非传统课程日”:这天不教课,也不写作业,而是“玩”,“南瓜节”“沙子日”“牛奶日”“冬至日”“动物日”“花仙子日”“世界读书日”、科学实验都是非传统课程,学校放权,老师创造。“所以,‘全课程’的‘全’也包含这样的理解:让寻常的校园生活充满惊喜和期盼。”李振村说。

 

他们还有一门叫做“万物简史”的课程,掌门人叫钱锋。石头、树叶,在他和孩子的手中都玩出了花样。比如寻常可见的石头,带到实验室,捶打、敲击、打磨,这是科学课;研究人类利用石头钻燧取火、穴居、建筑,这是历史课;从“探索复活节岛石像之谜”出发,辅以“中国长城、亚历山大灯塔、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的介绍,又延伸出地理课;让孩子模拟搬石头过独木桥、模拟部落石头神崇拜活动祭祀表演,就成了戏剧课;洞穴画、岩画和现实中的墙壁画,又成了美术课;让孩子们估算附近南海子公园的鹅卵石数量,岂非数学课?最后,从“女娲补天”的神话里的那块石头引出《红楼梦》,让孩子们讨论要做“完璞”还是“无才的石头”,又是语文了。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千年以后,繁华落幕,我还在风雨中为你等候。”一首《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让师生的生命都蜿蜒成一条河流,等待那些千淘万漉之后的惊喜。石头,成了通灵的宝玉。精美的石头,分明也在唱歌!

 

是的,万物有灵,等待唤醒。在亦庄小学,每一天、每一位老师都在灵感饱满地创编着课程,飞花摘叶,不着痕迹,信手拈来,皆是课程啊。

 

大家关心的是,笑声和热闹的背后,留下了什么?孩子们生长得怎样?

 

韦晶给我发来了一些孩子的作品,是一年级班孩子这两天学谢尔的诗创编的,下面是学了《向上跌了一跤》创编的:

 

我被鞋带绊倒/向前跌了一跤/撞过了树/撞过了房子/撞过了高楼/撞过了摩天轮/撞过了地球/撞过了银河系/撞过了太阳系/撞过了整个宇宙/我真讨厌鞋带把我绊倒/害的我脑袋撞的冒了烟/害的我头发撞的着了火/我真讨厌鞋带把我绊倒。(刘叙贝)

 

我被鞋带绊倒,向上跌了一跤/向上跌过汽车,向上跌过小鸟/向上跌过高楼,向上跌过彩虹上面/向上跌得比大气层还高,向上跌到宇宙/我和宇宙里所有的星球环绕在一起/我飘在宇宙,我往下一看/看到了各种形状的云彩/我看到了美丽的太阳/我真希望鞋带能再次把我跌倒!高梦颜

 

我被鞋带绊倒,向上跌了一跤/跌上了大树,树儿摇啊摇,把我送到了彩虹桥/彩虹树好漂亮啊,我又被送到了太空/我在太空中生活,可是我被神州8号带回地球/真希望鞋带再把我绊倒。刘一冉

 

下面的是学了《“我们”管弦乐》当堂创编的:

 

既然你没有长号,你就吹吹口哨。(刘亦乐)既然你没有架子鼓,你就跺跺脚。(杨瑞琦)既然你没有吉他,你就弹弹头发。(刘汶安)既然你没有大鼓,你就听听心跳。(江尹蕊)既然你没有小提琴,你就搓搓胳膊。(罗梓顼)既然你没有架子鼓,你就拍拍腿。(高梦颜)既然你没有钢琴,你就捏捏响指。(周紫娴)

 

在另一位种子教师陆卫华的学生“自然笔记”中,我看到了童心和爱心在跳舞:

 

树藤像一只绿色的猴子在爬树,又像一群叶子在征服大树,还像一群绿色的蝴蝶在围绕着大树翩翩起舞,还像绿色的羽绒被给它取暖。(佚名)树藤和大树是好朋友,树藤害怕大树一个人寂寞,紧紧地缠绕着大树,和它一起生长,陪它玩耍,陪它睡觉,给它唱歌,永远不分开。(佚名)

 

 “一所学校,只有课程变了,教师才能变,家长才能变,学校才能变,最终孩子才能变。”李振村成竹在胸。

 

我佩服他们对孩子心理的洞悉,更相信他们埋着一个更大的野心:比童话更美的童年,比生活更美的生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