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涛:亦庄小学 不像学校的好学校



信息来源:江南教育网特约撰稿 殷涛 发自       2016/1/13

亦庄小学观察记:不像学校的好学校

江南教育网特约撰稿 殷涛 发自北京大兴

2013年起,亦庄不再是北京的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特区,更是教育理想主义者心中的一处“桃花源”。6月中旬,我穿越半个中国来到这里,两个半天,在它700多天的办学历程中,不过窥豹一斑。以私人化的见闻感受、口述笔录的零件碎片、网上线下的道听途说,试图拼凑出关于这所传奇小学的全息影像。

校园:面子与里子

 

在亦庄打车,司机刚从城里开过来,一说地方哪儿哪儿都不知道,嘴里还嘟囔:“能怪我么,这都到哪儿啦?离城得有20公里,五环六环了!”

 

史料记载,亦庄,是过去皇帝围猎的地方。坊间传闻还加了一条:逃犯和流民的聚集地。说到底,亦,大也,亦庄,一个大庄子。尽管跟首都近水楼台,但多少年都是远水近渴。近年来,这种状况被悄悄改变,一波波人又开始“围猎”亦庄,目标是亦庄实验小学——2012年开始的北京市城乡建设一体化重点工程之一

 

亦庄小学的孩子爱笑,见人打招呼,但不少肤黑,眼神野,居然还有扎着小辫子的男娃(农村流传的风俗)。这是所公办校,生源来自回迁户、当地农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据说孩子刚开始上戏剧课程的时候,需要脱掉鞋子,整个走廊都弥漫着浓重的脚臭味,戏剧老师每节课都被熏得头昏脑花。因为很多孩子没有每天洗脚的习惯。

 

这个学校“不像学校”,比如:校名很“小家子气”地挤在一面矮墙上,目测一张A4纸能装下俩字。全校找不到一条标语、一个荣誉牌,甚至“某某楼”的牌牌也省了。然而教室却真可谓“惊艳”——

足有120平米开外的奢华空间,除了前区30张课桌椅,剩下的区域铺设了地毯,还有沙发、玩具、图书,五台电脑肩并肩,绿色植物袅娜地缠绕着。正是课间,座位上空无一人,大家拥到柔软的布沙发上,男孩子顽皮地叠罗汉,女孩子则三五个挤着躺在一起读书。还有的蹿到走廊上,在一个40平米的木板平台上摆着自创动作,或者干脆打滚。走廊墙壁上是各种手工、各种书画、各种照片,头顶上也有画,蓝天、海洋、春色,条条缕缕的飘动,淋淋漓漓的色彩,地面也被各种图形、人物或者说不出的迷宫占领了。每间教室都有名字:小蚂蚁窝、萤火虫、小燕子……每个孩子的名字或形象在门上、表扬墙、作品墙上频繁地出现。孩子对这样的教室喜欢不得了,有时候到了放学时间,还在教室里磨磨蹭蹭不愿离开。”

 

据说,2013年秋季开学典礼更是“任性”:“没有横幅、没有鲜花、没有主席台,参会领导和校长与小朋友一样坐在台下的小塑料凳上;没有领导讲话,甚至没有校长讲话,一层楼高的巨幕笑脸墙绽放着所有孩子的笑脸……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带着各式各样的自制面具,在童话般的情境中以各具创意的方式欢呼“开学啦”;孩子们喜欢的鞠萍姐姐、童话大王郑渊洁来了,多啦A梦、灰太狼等卡通主角争相登场……(来自《北京早报》,原题“有点‘乱’的开学典礼”)

 

这就是亦小人心目中的校园。所有的折腾,为了一个理由:给孩子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

 

他们是来革命的,革那些“太像学校”和“太像老师”们的命——孩子如果不喜欢学校,不喜欢教师,怎么可能会喜欢学习?孩子不喜欢怎样的学校?比如那些一味追求门面,恨不得把土豪金镶嵌到牙齿的豪华学校;那些由专业设计公司设计装修、流水线作业的“新学校”;还有打着“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旗号占领每一寸空间的说辞……这些都是别人的、成人的,是生硬的,干燥的。孩子要属于自己的校园。孩子的校园什么样?柔软的、清新的、自然的、真实的。用李振村的话说,“就像到自己家里,书包一扔,鞋子一脱,四仰八叉地躺倒沙发上”。

 

所以,让小学生活“更好玩”,就成了他们的追求。所以,他们把板着面孔的条例守则撤走,留下安安静静的墙壁让阳光和风儿穿梭;他们把语重心长的说教撤走,留下正常的楼梯让孩子安全地上下;他们把开学典礼办成师生开学大Party,甚至把学校的一条马路生生下挖了一米,做成一个百来米长、六七米宽的“超级大沙道”让孩子们嗨皮。他们瞄准了班级——孩子每天度过70%的生命时光的地方。他们在小学低年级采取包班制,两个教师包一个班,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把教室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教授全部学科,关怀和呵护孩子。我们不仅仅是在教孩子知识,更是在陪着孩子度过一天的快乐。”

 

到这里,那些“不像话”似乎可以解释了:标语的价值无非是写给自己看,或者写给别人看;如果做不到,写又何用?如果做到了,写又何用?行动不就是无声的文字?真正的荣誉在于口碑人心,自然无需证明;如果沽名钓誉,那么用来证明它的牌子不过废铜烂铁。对于想飞的鸟,奖牌只是脖子上的黄金枷锁。校园的空间永远不够,还需要给荣誉牌占用吗?

 

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孩子的心。

 

他们坚定地认为:生活,首先应该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在这里最大限度地被鼓励、捍卫和包容,甚至在天性和规则的天平上,他们更愿意暂时牺牲一部分规则。这一点,也会被一些老师质疑乃至外界诟病。谈到这些,李振村显得很固执:孩子精力充沛,调皮捣蛋就是他天性的一部分,包括偶尔扔个果皮啦、把沙子丢到卫生间这些在成年人几乎不能容忍的行为等等,都在可包容的范围之内。规则教育当然要做,但不能指望百分百杜绝,“除非监狱”。他是个温和的人,这个问题常让他忍不住激动,“我们老师当年每个人都是所谓的好学生吗?我们哪个成年人小的时候没有调皮捣蛋过?为什么我们成年了当了老师就对学生学习不好、调皮捣蛋如此不能容忍? 我们看看那些伟大的人物: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哪个在儿童时期不是调皮捣蛋?我格外认同希贵校长的一句话,‘要重新定义儿童的调皮捣蛋’!”

 

李振村其实是理性的:学校当然需要规矩,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秩序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我是坚决反对用管控和威权的方式来控制孩子,这种依靠“高压”教育立竿见影形成的秩序感,“高压”一旦不在,秩序感立刻土崩瓦解——这就是我们12年良好的纪律教育为什么没有转化成中国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规则教育中,重要的是包容孩子的缺点不足,学会等待,像大自然等待花开;重要的是在真正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共同商定行为规则,帮助孩子逐渐形成内在的秩序感。“能够一夜之间实现的东西,一定不可持久。早熟的必定早衰。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听着李振村讲述,我隐隐感觉到,在“亦小”背后,似乎有一个更大的格局在渐次铺陈和建构。

[1] [2] [3] [4] [5] 下一页





 


免责声明:
  本信息内容由江南教育网提供及维护,涉及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鸿笔学员作品|何思娇《茶的滋味》发表常州日报
中考命题,怎样从“以考定教”转向“以学定考”
温儒敏:穿越新课标迷雾,主动上路取真经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
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教育的长远目标:培育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健康向
李明新:“让教师快乐”与“让学生快乐”同等重
熊丙奇:“考研毛坦厂”?别再打教育经济化的算
海外观察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国内频道
上海
常州
苏州
研究院
校长发展研究所
教育戏剧研究所
课程创融研究所
阅读与写作研究所
联系我们
Tel:13775626247
E-mail:jnedu001@163.com
QQ:623853055
微信:jnjyw001
版权所有:常州爱弥儿教育咨询信息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7978号-2 |